目前分類:老鄧和歐洲 (12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有關南極旅遊的後半段,由於文字與照片即將集結成書,正在編輯的階段,因此部落格/博客會暫停這部分的更新,但是南美的遊記還是會繼續寫下去,也希望大家可以看得高興。

話說2013年底我去過南極之後,那夢幻神秘的白色世界至今仍在我腦海中縈繞,讓我有點「上了癮」。時隔一個多月,又再萌動起繼續尋冰的念頭。

一月中旬,我的歐洲行程非常緊湊,但我還是設法從中擠出了3天時間,單槍匹馬獨闖瑞典的最北小城基律那(Kiruna),目的是要住進小城Jukkasjarvi村裡的冰酒店(Ice Hotel)。

063.jpg

147.jpg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在波蘭的這幾天內,我每天都享用當地的菜肴。

講到波蘭的飲食文化,大致上與鄰近中、東歐國家相似,烹飪方法融會和汲取了許多民族的精華,尤其來自猶太、白俄羅斯、烏克蘭和立陶宛的傳統,同時也頗受到德國、奧地利和捷克等國飲食文化的影響。

我來到波蘭後,最感到習慣的是喝湯。波蘭人與中國南方人很接近,無湯不歡。每餐的頭一道菜,必然是菜湯,而且材料多元。我喝過甜菜湯(Barszcz),非常鮮艷的粉紅色,還未開動,已經垂涎欲滴了,嚐起來更是清甜可口。

123甜菜湯  

餐館老闆曾經推薦,最有特色的是「茹爾湯」(Zurek),它呈乳白色,所以又叫做「白湯」,用的材料黑麥粉,加上酸奶和野生蘑菇一起煮,再用碎麵包、馬鈴薯、香腸片和熟雞蛋作配料,因此喝下去時,帶著酸辛的口感,是餐前的開胃湯。喝起來有點像是我們的酸辣湯,味道稍微淡一點,我覺得是這次行程中最我胃口的一道湯品。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臨離開克拉科夫前的早上,我把握時間,趁著天剛破曉,獨自走到酒店外面,沿著河畔悠然漫步。灰白的曙光灑落在維斯瓦河,淡淡的晨霧籠罩著小山上的瓦維爾王室城堡。


隨著旭日東升,陽光照耀在河面上,反射出星星點點的光芒。我深深呼吸了幾口清新的空氣,精神格外舒暢。當我走到河對岸,天空已由魚白色漸變成暗藍色,接著又轉為明朗的藍天,讓我的心情隨之飛揚起來。

我就站在牆上,沉迷於古城清晨的恬靜、純潔和美麗景色,差點忘記與導遊小杜重遊城堡的約會。

001.jpg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離克拉科夫城外八十五公里,有著波蘭最高的塔特拉山脈(Tatra Mountains),它是一座由花崗岩和石炭岩結構的大山脈,分隔開波蘭和斯洛伐克,是兩個國家之間的天然邊界線。

扎科帕內(Zakopane)恰好就在塔特拉山北坡,海拔八百多米高的山坳上,是波蘭最高的小城,因此有「山城」之稱。

我們的車開上了前往塔特拉山的公路,群山起伏,林木蔥郁,山谷下面滿眼盡綠的田野點綴著農村莊園,蔚藍天空襯托獨特的田園景色,周身環抱的是無比清新的空氣,兩個小時的車程竟然令我全無倦意。

終於來到山城的中心區,我們的原訂計畫是先遊小城,之後乘觀光車直達山腰,徒步登山。不料當天正值假日,小城有限的車位已被旅客佔滿,我們唯有改變行程,先登山、再遊城。

一百多年前,塔特拉山已經被開發做旅遊勝地,現在則成為國家公園,是全波蘭最大的登山活動中心和冬季滑雪運動的場地,每逢假日各地的旅客都喜歡來這裡攀山渡假。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翌日,我和導遊小杜離開古城,來到離克拉科夫數十公里以外的小鎮,先後拜訪兩處世界文化遺產。

奧斯威辛集中營(Auschwitz)是二戰時期德國法西斯設立的集中營,其後不斷增建,在周邊還加建了另外兩座集中營比克瑙和莫諾維茨,並使奧斯威辛成為管理集中營的總部,總面積達到四十多平方公里。

035

038  

二十年前《舒特拉的名單(Schindler's List,臺灣譯為辛德勒的名單)》電影,就是取材於其中一所集中營的故事。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穿過老城區最熱鬧的弗洛里安街(Florianska),兩旁精品店、旅館、餐廳、咖啡店等應有盡有,街的盡頭竟然是一個巨型的廣場,它就是克拉科夫引以為傲的「心臟」。

128

114   

四方形佈局的中央市集廣場(Rynek Glowny),建造於一二五七年,經歷近八百年的時代變遷,直至現在仍然保持中世紀的風格,古跡處處。導遊小杜說它是歐洲最大的中世紀廣場,寬長各兩百多米,總面積有四萬多平方米,義大利威尼斯的聖馬可廣場在它面前,也只能屈居次席。我放眼四望,廣場的確與眾不同,不單佔地廣大,更且古風猶在。

135市集廣場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我的波蘭行下一個目的地是克拉科夫(Krakow,別名Cracow)。

026  

克拉科夫不僅是波蘭第三大城市,更可以追溯歷史到七世紀的建城。它歷經波蘭最繁華輝煌的雅蓋洛王朝(Jagiellon),是當時的首都城市,歷代波蘭皇帝加冕登基、墓塚之地,又是王宮居所,所以有「帝王之都」(A City of Kings)的稱號。中世紀時,古都與布拉格和維也納齊名,同是中歐著名的文化中心,現在則成為波蘭的鋼鐵工業城市和水陸交通的樞紐。

老友招老弟極力推薦,到波蘭非遊克拉科夫不可,又說二戰期間的德國納粹狂魔希特勒都被這座「帝王之都」的「美色」誘惑,據說他有意「一統歐洲」後遷都到此,克拉科夫才得以避開戰火的摧殘,是波蘭少數逃過戰爭破壞的城市之一。

招老弟擔心我不懂波語,無法體會古城的韻味,加上人生地不熟,特意為我邀請一位當地留學生小杜作陪,三天內帶我一同「闖蕩」古都。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格但斯克的北面是狹長的海爾半島(Mierzeja Helska),又叫普茨克半島,中世紀前這裡只有一簇小島,經過長期近岸潮水的沖刷,堆積起泥沙,逐漸把小島們連起來,成為一條長長的沙堤半島。

從空照圖看起來,海爾半島猶如一把鐮刀,將波羅的海和格但斯克海灣分隔開來,也因此替格但斯克海灣阻隔了來自大海的巨浪沖擊,形成一道天然保護屏障,使格但斯克和格丁尼亞成為波蘭兩個優良的港口。

我匆匆別過馬爾堡,乘車掉頭朝向格但斯克的北端前進,沿著蜿蜒三十多公里的海灣公路,經過差不多三個小時的車程,一路上田園景色,深淺綠色相間的玉米田、黑麥田無邊無際,襯著蔚藍的天空,十分賞心悅目。最後來到沙堤寬達三公里的海爾半島,最末端則是小鎮海爾(Hel)。

196.jpg 

207.jpg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馬爾堡 (Malbork)是波蘭著名的景點之一,離格但斯克南面不遠處,座落在一個狹長半島上,依諾佳特河 (Nogat River)而建。它建於1274年,在1997年被世界文化遺產列入名錄中,是世界最大,也是「最具條頓騎士團特色」的磚結構哥德式古堡。 

第二天早晨,我乘車從格但斯克出發,奔馳在公路上,穿過森林、平原、農村和麥田,不消兩個小時,來到諾佳特河畔。放眼往對岸望去,一座巍峨雄偉的紅磚中世紀古堡出現眼前,彷彿把我帶進了時光隧道,回到十字軍東征那個年代。

043.jpg  

049.jpg

062.jpg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來到波蘭,不用擔心找不到各式各樣的琥珀,尤其格但斯克早就是波蘭琥珀加工作坊的集中地。旅居波蘭多年的招老弟就告訴過我:在古城區內有一條專賣琥珀的瑪麗亞街(Mariacka),聚集逾百家專賣店,隨處可搜羅到琥珀的稀有品種,價錢甚至比華沙還平宜。
 
這次我到波蘭旅遊,就是由招老弟的孩子擔任我的嚮導,自然也在我的要求下,領我來到琥珀的專賣店。時值星期假日,專賣店到中午才開門營業,在此之前,我們便趁機漫步古城,遊覽幾個位置集中的觀光景點。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去年為了歐洲國家盃足球賽,我才到訪過波蘭的華沙,意猶未盡之下,今年炎夏7月,我重遊波蘭。這次來到另外兩個古老城市──格但斯克(Gdansk)和克拉科夫(Krakow)。

格但斯克是波蘭北部最大的港口城市,臨波羅的海格但斯克灣,被譽為「波羅的海的明珠」(Pearl of the Baltic Sea),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她成為貫通東西方交通和貿易的樞紐,不但是歐洲重要海港之一,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她就不斷在波蘭與德國之間爭來搶去,一下屬於波蘭,一下又是德國的領土。今天的格但斯克已經變成一座著名的「三聯城」(Tri-City),結合另兩座鄰近的城市索波特(Sopot)和格丁尼亞(Gdynia),連成一體,形成一個大都會圈,是經濟、文化、工業、航運和旅遊中心。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第聶伯河右岸,基輔古城區的高處,屹立一座高62米的巨型雕像,遠遠望去,非常醒目。「祖國-母親」(Mother of the Motherland)雕像右手舉劍,左手舉盾,目視遠方,非常威武。這座基輔的地標,是為紀念在衛國戰爭中,烏克蘭英勇戰士的浴血奮戰與犧牲。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歐洲國家盃冠軍決賽日,我與同好老友Albert再度碰頭,旋即來到基輔(Kiev)城中規模最大、可以容納七萬多觀眾的奧林匹克綜合體育館(Olimiyskiy National Sports Complex),與場內熱情的球迷一起搖旗吶喊。西義大戰賽事精彩絕倫,結果西班牙技高一籌,以4:0大敗對手,繼2010年世界盃後,再勇奪冠軍寶座。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穿過巴爾巴坎城門,跨過吊橋,我順著城牆和瞭望塔遺址,走向華沙的新城區(Rynek Nowego Miasta)。在城牆一隅,我突然發現一尊戴著頭盔的小孩塑像(Mały Powstaniec),胸前掛著衝鋒槍,肩上披著國旗。經過打聽,才知道人們以此紀念在華沙起義中,與成人軍民一起奮鬥的孩童與少年,他們有些也為戰爭而犧牲,紀念雕像雖不太起眼,卻教人不由得為這些被迫提前成熟更甚至早逝的生命深深慨嘆。


  
它的對面,就是佔地100多平方米的Krasinskich廣場,這兒豎立一座規模龐大、氣勢恢宏的「1944年華沙起義紀念碑(Pomnik Powstania Warszawskiego 1944r.)」,紀念碑用了200多噸青銅鑄造,是1989年8月為紀念1944年8月華沙人民起義45周年而建成。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克拉科夫郊外大街僅約700多米長,卻綠樹成蔭、寬闊整潔,十分賞心悅目。由新世界大街(Nowy Swiat)一直延伸到老城區市場(Rynek Starego Miasta)這段路程的兩旁,有著重建的中世紀樓房,露天咖啡室經常坐滿顧客,路人悠閒漫步,觀光馬車載客穿梭街道,欣賞一路上的漂亮建築,熱鬧氣氛一點都不遜於巴黎的香榭麗舍大道。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德義大戰」結束後,我繼續逗留華沙,跟隨著導遊,把集中在舊城區和周圍的主要旅遊景點漫遊一遍。
 
通往舊城區的克拉科夫郊外大街(Krakowskie Przedmiescie)是我們的第一站,兩側整齊的中世紀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樓房其實是戰後重建的,卻美艷如昔,實在令人很難想像,60多年前,這條城內繁華的商業大街是戰火下的廢墟,它說明了華沙人民對城市的小心愛護,更加堅定地傳承自己的文化。他們的態度和行動,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頓涅茨克首場準決賽結束後,第二天,我出發前往這屆歐洲國家杯的主辦國之一─波蘭,首都華沙是另一場準決賽的舉辦地,由義大利和德國對壘。
 
我原訂在中午時分就應該抵達華沙,不料頓涅茨克機場突然發生電力故障,飛機無法準時起降,足足呆等了3個多小時才終於起飛,許多球迷老早耐不住久候,紛紛起鬨鼓譟。好不容易來到華沙,距離球賽開始已經不到一個小時了。
 
幸好我入住的酒店距離國家體育場(Stadion Narodowy)不遠,只要快步走過橋,到達對岸河畔就行了,路程不過廿多分鐘。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2012歐洲國家杯(Euro2012)由東歐的烏克蘭和波蘭聯合舉辦。這樁四年一度的足球盛事,我又怎會錯過呢?況且這兩個國家我從未到過,看球賽之餘又可以好好遊覽東歐風情,真是一舉兩得。
 
兩場準決賽分別在烏克蘭的頓涅茨克(Donetsk,台灣譯為頓內次克)和波蘭的華沙舉行,冠軍戰則在烏克蘭的基輔上演。
 
2012年6月,我從北京出發,經土耳其伊斯坦布爾(İstanbul,台灣譯為伊斯坦堡)轉飛頓涅茨克,長途跋涉來到目的地,郤發現自己被當地的旅行社耍了,預訂的酒店房間變成了在小巷弄裡的破舊民宅。我並不在乎房間的簡陋設備,不過安全性成疑,經與當地旅行社理論無效後,唯有自行另覓酒店。由於頓涅茨克的酒店原本就不多,加上賽事期間,球迷蜂擁而入,酒店一房難求,最後我來到阿爾喬姆大街(Artyoma St)的頓巴斯宮酒店(Donbass Palace Hotel)僥倖地找到了房間,它是一家古色古香的「宮殿」級酒店,陳設佈置豪華,雖然房費特別昂貴,卻免了我到處流浪之苦。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離開了疑幻似真的新天鵝堡,我本來打算繼續前往路德維希二世的另兩座宮殿,秋雨卻突然耍起性子,傾盆而至,大煞風景,也影響了我原訂的行程,只好臨時縮短路線,在返回慕尼黑的歸途,順道走進阿爾卑斯之路,造訪楚格峰下的迷人小鎮──歐博阿瑪高(Oberammergau)。
 
由富森前往小鎮的路線屬於羅曼蒂克大道的一部分,風景明媚,我透過車窗,見到外面綠油油的草地不停地被雨水洗刷,顯得更綠意盎然,宛如一幅美麗油畫。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一個半世紀前德國的巴伐利亞皇朝出了一位家傳戶曉的年輕君主──路德維希二世(Ludwig II),他在位18年間(1864-1886)醉心於城堡宮殿的建造,在富饒美麗的巴伐利亞大地上先後建起三座美侖美奐的城堡和宮殿,包括新天鵝堡(Schloss Neuschwanstein)、林德霍夫堡(Schloss Linderhof)和赫連基姆湖宮(Schloss Herrenchiemsee),其中新天鵝堡由於外型如夢幻童話般,令年輕國王獲得「童話國王」的封號,新天鵝堡也成為旅遊人士的熱門景點。
 
新天鵝堡的所在地就位於全長350公里的羅曼蒂克大道(Romantische Strasse)終點小鎮富森(Fussen)上,小鎮距離慕尼黑約200多公里。因為此行時間並不充裕,我並沒有多花時間遊覽以伍茲堡(Würzburg)為起點的羅曼蒂克大道,只選擇了遊城堡。
 
那天我們從慕尼黑出發,乘車穿越典型的巴伐利亞小鎮農莊,一路上是樸實自然的田野風光,我們的車子馳騁在平緩丘陵的鄉間小路上,阿爾卑斯山山麓下的綠茵草地,散落一幢幢傳統半木結構、形狀各異的小屋,牛群在屋前屋後的草場上忙碌地活動覓食,即便冒著雨也不在乎,眼前一幅「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田野風景畫,儘管秋雨瀟瀟,也使我的心境開朗飛揚起來。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