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聶伯河右岸,基輔古城區的高處,屹立一座高62米的巨型雕像,遠遠望去,非常醒目。「祖國-母親」(Mother of the Motherland)雕像右手舉劍,左手舉盾,目視遠方,非常威武。這座基輔的地標,是為紀念在衛國戰爭中,烏克蘭英勇戰士的浴血奮戰與犧牲。
雕像是衛國戰爭紀念館的一部分,館內向後人展示8000多件戰爭時期的展品,包括70多年前的武器殘骸、殘酷的刑具、集中營內留下的舊衣物等等,我和Albert一一仔細觀看這些悲壯的歷史記錄,體會戰爭的殘酷。前車可鑑,戰爭不應該再發生,就像館內大堂遺棄在地上的納粹徽章和折翼的鷹一樣,永遠被世人所唾棄。館內還鐫刻1.2萬蘇軍的姓名,讓人緬懷於他們的英勇事跡。
紀念館周圍還有好幾組巨型雕塑,這些塑像非常生動地呈現出前線與後方的軍民。軍人不怕犧牲、前仆後繼的英勇行為,搭配上當時激勵人心的戰鬥歌曲,使人鬥志高昂,熱血沸騰;民眾遭受戰爭苦難時的神情,栩栩如生,又教人感慨萬分。
館外的廣場上,則有多種坦克裝甲車和直昇機,其中一對坦克車以鮮豔的顏色彩繪蝴蝶和花朵的圖案,將原本無情的戰爭武器,轉化為和平的裝置藝術(Installation art),涵義深遠。
旅遊途中,導遊小姐也不忘帶我們去品嘗烏克蘭的地道菜肴。我們來到一家在基輔頗有名氣的餐廳Tsarske Selo,餐廳屬於17世紀烏克蘭古老農舍的風格,使用當時的設備用具來裝潢,服務員也都穿著傳統民族服裝,菜肴更號稱採用古老食譜來烹煮。
餐後,我們來到安德烈斜坡,這是城裡的文化街,斜坡的街道上擺設許多手工藝作坊,售賣當地特色的工藝紀念品。我們的目的地是位於高處的安德烈教堂,斜坡就是因為教堂而得名的。
巴洛克建築風格的安德烈教堂以淺藍和白色為主,屋頂是特別的藍綠色鑲上金邊。我們登上高點,俯瞰全城風光,其中一座興建中、跨越第聶伯河的橋梁尤為醒目,這座雙層橋未來將同時提供汽車和電車行駛。不過據說2011年的時候,曾經有一艘施工中的起重船發生事故翻入河中,不僅起重吊臂損毀,油汙和殘骸還對第聶伯河造成汙染呢!
隔日我們來到城郊的皮洛戈夫村(Pyrohiv/Pirogovo),正式名稱是「民俗建築與農村生活博物館」(Museum of Folk Architecture and Rural Life),不過一般都直接稱為「民俗村」,這裡維持著烏克蘭傳統的農村建築和平房,將近300座,這些不同樣式、結構和格局的屋子有許多居然是從各地原封不動遷來村內的,我們逐間探訪,屋內種種陳設讓人彷彿穿越時空,回到簡單樸素的烏托邦理想社會。民俗村的範圍內還有教堂、水磨、風磨、糧倉等,儼然就是一個「設施」完整的村莊。現場不時還可見到有人表演傳統民俗工藝,像是打鐵、陶藝、編織等等。我們參觀時,就正巧看到一位婦人專注於刺繡。
行程即將接近尾聲,我們搭上觀光渡輪,暢遊第聶伯河。在渡輪上,可以發現到河岸左右兩邊各有不同風光。
右邊是古城區,綠化工作做得很好,許多建築設施都隱藏在翠綠林木下,使人很難察覺到背後的繁華鬧市。只有幾個地標,像是「母親」雕像、洞窟修道院群,在一片綠海之間,特別巨大顯眼。其中還看到一個半圓形的環狀物,突出於群樹的上方,就像一道彩虹,經詢問才知道那是1982年為了紀念烏克蘭和俄羅斯的合併所建造的,叫作團結環(People’s Friendship Arch)。
左岸可以見到一條提供市民休憩遊樂的沙灘帶,因為已屆炎炎夏日,沙灘上滿布著曬太陽和水上運動的弄潮兒。
第聶伯河右岸,有一座小廣場,船型的奠基者紀念碑(The Legendary founders)上共有四個人物,龐小姐說,那是三兄弟基(Kyi)、謝克(Schek)、哈里夫(Khoryv)和妹妹列別齊(Lybed),傳說兄妹四人發現了這塊土地,並在這裡棲身建城。紀念碑是在1982年基輔建城1500周年時落成。龐小姐還說,Kiev是基輔的俄文拼法,烏克蘭拼法則為Kyiv,正是取自最年長的兄長「基(Kyi)」之名。
繼續往城中走去,導遊領我來到一座「金門」(Golden Gate),這是11世紀基輔羅斯時代的遺址,在當時是主要進出的城門。在金門的西邊,有一尊智者雅羅斯拉夫(Yaroslav the Wise)的銅像,他就是下令興建這座城門的人。銅像的手中拿著索菲婭大教堂的模型,因為教堂也是雅羅斯拉夫時代所建造的。
抬頭一望,城門上頭教堂的圓頂鍍了一層金色的銅箔,陽光照射下閃著金光,非常耀眼,難怪會得到「金門」這個名稱。來到此處,如果還有體力的話,不妨登上城門頂層,可以從高處眺望,一覽市容。
和這段時間陪伴我們觀光的導遊龐小姐道別後,「眾城之母」的行程也到此告一個段落了。
- Aug 15 Thu 2013 09:00
【老鄧和歐洲】斯拉夫人的眾城之母(二)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