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老鄧和歐洲 (12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金圈之旅是遊冰島的重點行程,包括古議會國家公園(Pingvellir National Park)、黃金瀑布(Gullfoss)、蓋錫爾間歇噴泉區(Geysir Hot Spring Area)、凱瑞斯火山口湖(Keriδ Volcanic)和地熱溫室花卉培養場(Herageoi Greenhouse Village),行程非常緊湊,導遊預估要花上8-10個鐘頭才能全部完成。

當天陰雨綿綿,在郊外活動更受影響,我們一班老朋友並未被攔門雨影響觀光情緒,早已準備好雨具,得知行程中還安插一項緊張刺激的冰川摩托車競技賽,更感興奮。

當車子沿公路駛出市區,開始見到覆上翠綠色的山巒,排列整齊的杉樹,不再是荒涼貧瘠的感覺。打聽才知當地政府近年為了改善水土流失,加強綠化,每年暑假都會鼓勵學生植樹,現在山上的杉樹就是學生的成果,假以時日,首都雷克雅未克的景觀就會大有改變。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我們從倫敦飛到雷克雅未克,先到冰島最大、最吸引遊人的溫泉──藍湖(Blue Lagoon),來一個溫泉泡浴,消除舟車勞頓,的確是一大樂事!



猶記得去年我們同一伙人曾到日本北海道的阿寒湖,在酒店內的室內和半露天的湯池中體驗過日式溫泉,大家「袒裎相見」,在月下泡湯聊天,其樂也融融!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今年復活節假期,我們公司一行廿人飛到倫敦,先視察在Hantec House的新公司,然後繼續向北飛,前往歐洲的第二大島──冰島共和國(Republic of Iceland)。

冰島從2008年底就「臭名遠播」,本來一度是離岸銀行業的天堂,又是存款戶的高收益投資中心,每年年利率高達14%。可是一場金融海嘯,令政府破產,無法償還歐洲存戶的存款,冰島的貨幣克朗(Krona)大貶80%,當地經濟一下子跌到深淵,平常穿著光鮮的銀行家們,被迫打回原形,重操漁業,連帶影響歐洲其他國家,衝擊歐洲經濟。

2010年4月,冰島火山大爆發,火山灰四處飄散,一度打亂歐洲的航空秩序,那時我也被迫滯留倫敦,無法如期回家。這兩樁特大天災人禍,將冰島的新聞炒翻天,讓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產生到冰島闖闖的念頭。

台灣的旅遊業一般都把冰島併入「北歐五國」行程中,不過冰島並不屬於歐洲大陸的一部分,是一塊孤立漂浮在寬闊北大西洋中的隔離世界,極近北極圈。由於冰島位在歐亞板塊和美洲板塊交接處,使得地層活動非常頻繁,並且塑造出獨特的景觀,全國大部分是冰川和火山,可說是一處「冰」、「火」相融之地。10萬3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幾乎是台灣的4倍,但全國人口卻只有寥寥30萬,人們使用的是獨一無二的冰島語,由古諾斯語(Old Norse)演變而成。

我們乘坐的飛機在首都雷克雅未克(Reykjavik)降落後,經來自上海的導遊介紹,雷克雅未克是冰島第一大城市,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於一身,人口就占全國的三分之二,約18萬人。首都機場(Keflavik)結構簡單、明亮,擺放維京人的文化藝術品,具有濃厚的文化氣息。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第二天,我乘車離開斯特拉斯堡,開進另一個保守小城,它是阿爾薩斯區內保存得最好的小城,在16世紀時是一處貿易重鎮,是酒商交易的中心,那時酒商沿著運河到小城進行買賣,城內貫穿著四通八達的運河,因此有「小威尼斯」的別稱,城內的小路鋪上鵝卵石,這裡還有一個特色,可以從商店的招牌識別他們的經營行業,如餐廳就豎起一塊彩色卡通式「廚師捧餐」招牌,據說那時代,村民不太懂得文字,只有看圖識字,讓人客了解商店類別,於是留下了各式各樣別緻的招牌。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是法國第六大城市,著名的白酒之鄉,屬於法國東北角阿爾薩斯(Region Alsace)行政區域。

它與德國邊境接壤,隔著一條萊茵河,就是德國黑森林區,自古以來是法德兩國爭奪的地區,最後才重歸法國所有,因此這裡民風、藝術、飲食文化等都受兩國的影響,形成了有趣的法德綜合體。

這天我從巴黎出發,乘坐曾經是世界最快速的火車(TGV Est Européen)線,法國人很驕傲地在車卡上標上「574.8kmph (357.18mph) world’s fastest railway speed 3 April 2007」 (2007年世界最高速火車),可惜法國人威風的時間實在太短,新的世界紀錄在兩年前已被中國「和諧號」高鐵打破了(去年我搭乘國產高鐵,時速已達388mph)。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威尼斯大運河(Grand Canal)是城內交通重要河道,左右兩旁連接無數狹窄水道,把水都分為兩個部分,大運河兩岸排列許多羅馬式、哥德式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宏偉宮殿、教堂、博物館和酒店等,不愧被冠上「水上香榭麗舍大道」之稱。

我們遊畢聖馬可廣場區的眾景點後,走出「監獄」,重見天日,於是一起漫步在運河河畔,盡情遊覽兩岸風光,感受與乘坐貢多拉輕舟的不同感覺。

離聖馬可廣場不遠處,是一座橫架在大運河上的大理石白色廊橋,帶著古老和浪漫的風情,它就是連接相通兩岸的3座古橋之一:雷雅多橋,又叫做麗都橋(Ponte di Rialto),與其餘兩座──學院橋(Ponte dell’Accademia)和史卡齊橋(Ponte degli Scalzi)連結成縱橫交錯的交通網絡,亦為這個水上都市添上活力。

雷雅多橋經歷兩次損毀,在16世紀採用了安東尼奧‧達龐特(Antonio de Ponte)設計,在運河最窄處架起一座寬28公尺,高8公尺的美麗石橋,橋身兩面都有浮雕塑像,橋上兩邊各有12家小商店,商店中間才是行人道,商店外還有露台走廊,它既是通道又是商店營業處,也可供旅客登橋遠望大運河,盡覽大運河明媚景色,真是一橋三用,可見設計者的心思精密,創意無限。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紙門」並不是日本人傳統無鎖的紙門,又名「卡爾門」的「紙門」(Porta della Carta)是指兩扇鋼鑄大門。在威尼斯毗鄰聖馬可大教堂的公爵宮又稱為總督府─杜卡勒宮(Palazzo Ducale) ,紙門正是總督府的正大門。為何把它叫做「紙門」呢?

我翻閱資料,但因為年代已久,已無從稽考。據說古時候威尼斯市民遇有不平事,向總督大人請願、投訴、抗議時,由大門前的文書代筆,幫助他們寫投訴、請願書等緣故,才流傳下來這樣「文雅」的名稱。

我們剛參觀過聖馬可大教堂,隨即轉入這座外表優雅華麗的公爵宮參觀,它始建於9世紀,是羅馬式建築,外觀非常漂亮,宮殿的屋頂上是哥德式的尖塔和雕像,底部是鏤花的大理石柱拱廊,撐托一面粉紅色席紋圖案的外牆,設計大膽,突破古代傳統的風格。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我們3人在威尼斯的心臟─聖馬可廣場(Piazza di San Marco) 「戲鴿」後,旁邊的中心景點聖馬可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Marco)已開放給遊人進入參觀,我們急不及待,第一時間搶入這座已有千年歷史、宏偉且獨特的大教堂參觀。

聖馬可大教堂是歐洲天主教最富麗堂皇、最有代表性的教堂之一,建築融合東西方文化,把拜占庭式、哥德式和伊斯蘭式的不同建築風格混為一體,和諧協調。教堂共擁有逾400多根大理石石柱,還有4,000多平方米的馬賽克鑲嵌畫(Mosaic),這是一種裝飾藝術,用許多小石塊或彩色玻璃拼成圖畫。教堂內供奉被尊為威尼斯守護神的耶穌門徒聖馬可(San Marco),裡面埋葬了這位聖徒的遺骨。大教堂除了是歐洲最精美的拜占庭式經典代表教堂建築外,還是一座收藏極為豐富的藝術珍品寶庫。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來到威尼斯的第二個重頭戲,就是效法當年統領千軍萬馬的法國皇帝拿破崙,進入聖馬可廣場(Piazza San Marco)。拿破崙稱譽它是「世界上最美的廣場」,又形容它為「歐洲最優雅的客廳」,只有這裡才配稱之為「廣場」(Piazza),其他的不論大小都只能叫做「場」(Campo)而已,可見其獨特不凡之處。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坐貢多拉遊水都威尼斯,穿梭搖盪在錯綜複雜、像迷宮一樣的河道中,橫越大運河(Grand Canal),是一件賞心樂事,也是必不可少的旅遊節目。

此時還是隆冬季節,很少遊客乘坐貢多拉,我們就在酒店旁的碼頭,見到貢多拉船夫兜客拉生意,我見機不可失,大可砍價,不料還是敵不過生意頭腦靈活的威尼斯船夫,150歐元這樣昂貴的費用,全程只遊40分鐘,聖馬可廣場和嘆息橋兩個熱門景點,連邊都未能靠上,又吃了一次「大虧」。

今次輕舟遊,不見往日河道上熱鬧擁擠的情景,卻多了一份悠遊自在、寫意浪漫的氣氛。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貢多拉輕舟(gondola)是義大利水城威尼斯的水道主要交通工具,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設計,若要選擇威尼斯最具代表性的標誌物,就非貢多拉莫屬了。

貢多拉全身漆上黑色,用櫟木木板拼合組成,木板有280塊之多。它長約十一米,寬約一米半,是不規則、不對稱的船身設計,一邊比另一邊寬的平底船,完全人工打造而成。由一位頭戴圓草帽、穿著橫紋衣服的船夫,站在船尾搖著單槳,穿梭在四通八達、如蜘蛛網的水道。義大利船夫個個精神抖擻,擁有熟練的駕駛技術,時而用槳划,時而用腳力藉狹窄水道上的圍牆,使貢多拉能筆直前進。尤其在夏天時,他們還會一展歌喉,邊划輕舟、邊以義大利腔唱著情歌,很富有浪漫情調。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第二天我未能到心目中的拉斯科(Lascaux)史前洞穴壁畫參觀,一早已約好了地質學專家菲力浦教授,在自然地質博物館見面,教授先讓我參觀了館內的各類化石樣本,接著就帶領我進入博物館化石的區域,此區域屬於博物館管理,有70多頃,範圍很大,而且都是灌木森林區,環境幽美。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人 們提到法國紅酒,自然就會與波爾多聯結起來。波爾多(Bordeaux)是法國的重要港口,自18世紀已是貿易交易的繁忙海港,現在是法國第四大城市,緊隨巴黎、里昂、馬賽三大城市之後,是一座現代工業城市,也為法國培養通訊、法律和新聞學系的大學教育中心,大學生人數超過10萬多人。 
 

原來我打算到離波爾多還有200多公哩的西南部的多爾多涅地區,找尋史前洞窟壁畫,我知道在多爾多涅河谷附近有聞名於世的壯麗岩層景觀;這裡的礦床溶解經過長年沉淀累積形成了很多不同的岩洞群,尤其在比利牛斯山麓和多爾多涅河一帶,有一處帕迪哈克,這裡有巨大石室和洞窟,在洞窟內至今仍保存完好的繪畫,可是事前未有安排妥當,結果到了另一處地方,是尋找化石形成的自然博物館。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海底兩萬里”(Twenty Thousand Leagues Under the Sea)( Vingt mille lieues sous les mers)是一部法國科幻小說,是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1869年的作品,小說和電影我在少年時代已看過了多遍,特別是60年代的同名電影中;却德格拉斯演的海員,手持魚杈在深海與八爪魔鬼魚搏鬥的激烈片段,留下深刻印象。  

今年法國著名的珠寶商梵克雅寶(Van Cleef & Arpels),又有新創作,就是以這部“海底兩萬里”的海上歷險旅程中遇到的珍稀動物和魚類作題材,創造了一系列巧奪天工、夢幻大自然的珠寶首飾; 9月已在巴黎古董雙年展亮相。來自台灣的Valerie老總,已告知我她即將會有新動向和發展,她還特意邀請我到VCA的展區欣賞,展區以科幻海底作背景,使來賓有在海底漫遊的感覺,很可惜我一步遲來,這系列的稀珍動物的珠寶首飾早被藏家訂購一空,展櫃已換上了其他系列展品,我只觀賞到圖片,不過看圖片已足以看到今次梵克雅寶的首飾珠寶獨特的工藝設計,創意新穎,“眼快者有”,遲慢者就有待下一次才有展出機會。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伯爵錶台灣Grace老總之邀請,出席巴黎兩年一次的珠寶界盛事─法國巴黎古董雙年展,由915日至22日在巴黎大皇宮開幕。  

這是伯爵首次參展,過去多次入場我都是卡地亞所邀請,今次Grace老總的盛意難卻,我只好趁在歐洲出差之機,特別在巴黎多停留兩天,捧老友場,進入大皇宮參觀。

 Grace老總還特意帶我繞伯爵的展場一周,介紹今年她們代表性的特色手錶和珠寶首飾,展品橫跨鐘錶與珠寶兩者範疇,別具藝術創意,其中一支全球獨有的複雜功能的男裝手錶,是紀念伯爵出品第100萬支手錶,很有收藏價值。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

舊市政廳旁有很多火鍋店,它們不是中國式火鍋,而是傳統的瑞士芝士火鍋店,食客都佔滿了裡裡外外的坐位享用著火鍋,他們用麵包蘸著鍋內的芝士,吃得津津有味,濃濃的芝士味遠近皆能嗅到。幾年前我曾經被邀請到附近其中一家Restaurant Les Armures嚐過這樣的名菜,不過我郤不懂得欣賞。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經過八天南北緃走瑞士幾個城市後,我又回到瑞士第三大城市 ─ 日內瓦(Geneva),這兩天是周末假期,平日繁忙的商業氣氛又不復再見了。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琉森(Luzern)是瑞士第四大城市,也是最美的城市,位於四森林州湖(Vierwaldstättersee,亦即琉森湖Lake Lucerne),湖泊四周被阿爾卑斯山圍繞著,著名的皮拉圖斯就是其中一座高聳入雲的山峰。

 

我早在30年前就曾來過琉森,這裡既有童話世界般的自然景色,又保留中世紀歐洲古雅的建築,和濃厚的文化藝術氣息。想當年我與老伴新婚蜜月旅行第一次造訪此地,因此對它印象極為深刻。因此當我知道老朋友退休後,計劃要遨遊歐洲義大利、瑞士和法國三國,便極力推薦琉森是非到不可之地。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此行琉森第二個目的地;萊茵瀑布(Rheinfall)。我曾在十多年前來過,此次舊地重遊,也是從蘇黎世到琉森的必經之道,是一處中途熱門的旅遊景點,而要過瀑布觀光,需要經過德國邊境,偶然會遇到德國邊防官員檢查護照,否則還會有被拒進境的可能。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距離蘇黎世約200公里是一座瑞士中部的古城市─琉森(Luzern),又被稱為盧塞恩,它曾經是古羅馬帝國的古都,是羅馬帝國時由德國通往羅馬最短的路線,因此,琉森又被稱為是瑞士的發源地。 
 

這次我以蘇黎世作中途站,是應老朋友之約,因為琉森仍未有國際機場,我只好取道蘇黎世,再乘車到琉森,這樣一舉兩得,多停了兩天,借機登山涉水,登上皮拉圖斯山(Mt. Pilatus)和遊萊茵瀑布(Rheinfall) 
 

車自蘇黎世開出後,一路上我全無倦意,一反我上車即睡的習慣,我被兩旁別具風格的民房吸引著,三角型造型的木屋,窗臺前掛滿顏色鮮豔的鮮花,彩旗滿布,在綠水青山,萬里無雲的藍天襯映下,遠觀像Lego積木,近看像不吃人間煙火的“仙人”居處。車子每一繞彎,一邊是綠草如茵的草坪,另一旁是水平如鏡的湖泊,到處湖光山色,美景當前,真是難於放過邊走邊停拍照的機會,原先只需一個多小時的路程,因貪戀沿路美景,花上了兩個多小時才到達第一個目的地─皮拉圖斯山。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