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痌瘝觸目實心驚   用藥難如將用兵  

邪毒務祛同惡寇   元和須保效金城  

醫肱三折斯能巧   經典常參道始亨  

安得仙家甘露水   楊枝洒處盡功成 
 

這首以“用藥”為題的詩是我父親在1984年所寫的,他早年畢業於香港的中醫學院,擅長內科、兒科等。由於經常見到父親診症開方,耳濡目染,在父親長期的診症論症的環境下,對中醫學到底是培養了一點滴興趣,也給我機會學會了自我的調理,現在偶然染上風寒感冒,都能照顧自己,找點成藥服用,不致手忙腳亂,又不致害怕起來,不知所措。 
 

上面這首詩我理解為老父身為中醫師,對斷症用藥之道,比喻為用兵點將,調動不好,惡疾就如惡寇一般,非但未能藥到病除,有時還會適得其反,病人加重病情,或用藥不恰當,又會如列陣打仗一樣,會延誤戰情,使病人延長了病魔的煎熬。醫者父母心,作為一個醫師要本著救死扶傷精神,更具備醫德,要有責任感,儘力減低病人的痛楚,讓病人了解病情,加強醫者病者共同抗禦病魔,增強病者的信心。我經常見到老父與病人坦誠地公開他對病情的判斷,詳細向病人解說,使病人瞭解病情,有時對病人加以開導,把處方藥物加以解釋,使病人得以安心。 
 

我常聽他講行醫用藥之道,自己亦曾經嘗試學習一些中醫基本功,不過,中醫學是一門科學,對方劑、用藥要經過一輪死記熟讀,要痛下功夫,長期浸淫,再加上不斷的臨床實踐,才有機會學成,不然只能像中藥店中抓藥的師傅一樣,或許懂得藥性和一些常用藥方單,對全面了解熟識中醫學,就差很遠了。我父親除在實戰診症外,還常到書店翻閱中醫學書籍,抄寫筆記,還有著詳細記載每個病者的臨床筆記。我記憶中在60年代時,就是我還在唸初中階段,那時仍未有影印機,老父為了記下一些難以買到的醫學書本,只好借書抄錄,我和姐姐以毛筆抄寫,這抄寫本花了我倆姐弟好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老父為了鼓勵我們的成效,記憶猶新的父親動用到“利誘”這方法,就是完成一個章節就給一毛錢以資鼓勵,這本手抄本現在還安然放置在我書櫃裡,這是一個很好的回憶,而我當時正是長知識年齡,在抄寫的過程中,不期然地吸收了書中理論,增加了對中醫學的一點興趣。
 

有時老父處方後,常唸叨用藥的成份,有如他吟詩作詞一樣,不時推敲、翻書查冊,務必客觀地處理病人病情,非常細心,這點我是自問不如,我個人屬急性子,要靜下來推敲用藥,細心解說,真是難倒了我,這認定不能當上中醫師了。由於我經常出差,老父真是無微不至,為我準備了多種成藥,放在小盒子內,列明服用量和功用,使我橫行世界,克病致勝。而且在老父病重之時,還特地留下了多張藥方單,詳列病理效用,以備日後照單拾藥,有時當碰上如方單中的一些類似症狀,我且能裝模作樣按方單服用,至今效果還算不錯,多次到其他中醫師門診時,我 都能與 醫師們論症,更不時得他們的嘉許。 
 

這個周末是88日 ,剛好是台灣的“父親節”,是以“爸爸”諧音的 八月八日 而定,寫這篇文章以我對父親的懷念追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