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ABC三島各自擁有國際機場,每天皆有國際航班來往加勒比海群島之間,相較起來,往來的輪渡反而並不普遍。原因之一是島與島間的距離遙遠,其二則是由於變幻莫測的航道增加不少危險。

我在庫拉索島中部的哈托國際機場(Hato Int'l Airport)降落,ABC島的「夢幻遊」就此揭開序幕。

C101 (1).jpg

C101 (2).jpg

C101 (3).jpg

我們首先驅車沿公路前往南邊的聖塔芭芭拉海灘(Santa Barbara Beach),此地屬於一間礦業公司所有,附近是個舊磷礦場。下榻的星級度假酒店占地27畝,不但設備一流,還附有高爾夫球場。從我的房間看出去,窗景是海天一色的加勒比海,令人心曠神怡。房間背對著桌山(Table Mountain),是島上著名的地標,居然湊巧和我在蘇里南搭乘小飛機巡遊的一座山同名。

C102 (1).jpg

C102 (10).jpg

C102 (11).jpg

C102 (12).jpg

C102 (3).jpg

C102 (5).jpg

C102 (7).jpg

C102 (8).jpg

C102 (16).jpg

雖然我在此只留宿一宵,還是設法搭乘高爾夫球車(Golf Car),跟隨酒店管家將酒店參觀巡視一趟。接著,我按照約定的時間,與私人的導遊兼司機會合,準備好好認識這座島嶼。

在原本荷屬安地列斯的群島中,庫拉索是面積最大的島嶼,人口也最多,整個島總面積有443平方公里,大約是台灣金門本島的3倍多。全島地勢相當平坦,最高的一座山也不過是海拔375米。島嶼南邊的海岸線曲折,是天然的海港,西邊則是珊瑚礁。雖然位置在颶風侵襲帶以外,不過還是偶爾會遭受到颶風影響,但南面的海岸風平浪靜,廣受歐美旅客歡迎,屬於度假勝地之一,島上旅遊業也很發達。

氣候上,它跟其他兩島差不多,都屬於熱帶乾燥氣候,全年降雨量只有500多毫米。島上十分缺乏淡水,唯有依靠海水淡化的供水系統。

產業方面,工業以石油提煉為主,大型煉油廠是與委內瑞拉共建的,將進口自委內瑞拉的原油予以加工提煉,然後出口石油產品。其他包括食品加工、開採磷灰石等都是小型的工業。農作物品種不多,主要是劍麻、甘蔗和柑橘等。

當地黑人後裔的女導遊告訴我,來一趟全島精華遊,大約8到10小時已經足夠,行程以首府威廉斯塔德(Willemstad)為重點。

我們首先橫越朱麗安娜女王橋(Julianaburg/Queen Juliana Bridge),它建於1974年,是全島唯一的跨海灣公路大橋,朝橋下可以望見大型的煉油廠和碼頭。

C104 (1).jpg

C104 (2).jpg

C104 (3).jpg

C104 (5).jpg

C104 (6).jpg

行進途中,導遊還在半路停下,讓我踏上美麗的Papagayo沙灘。白沙碧海,旅客們徜徉在充滿地中海風情的棕櫚樹下,盡情享受烈日的曝曬,眼見他們的皮膚已被陽光灼成了褐紅色,仍舊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非常悠然愜意。我還得把握時間品味這座島嶼的魅力,當然不會加入他們的行列。

C103 (1).jpg

C103 (10).jpg

C103 (3).jpg

C103 (4).jpg

C103 (5).jpg

C103 (9).jpg

我還順道參觀附近一間甜酒廠,庫拉索甜酒(Curacao Liqueur)是當地特產,採用的便是島上生產的柑橘,是旅客來到這兒會選擇的伴手禮之一。廠內有個小型博物館,除了介紹甜酒的製作過程,也以圖文並茂的方式介紹該島的歷史,相當寓教於樂。

C105 (1).jpg

C105 (2).jpg

根據資料記載,ABC三島首先由葡萄牙人發現並繪製海圖,然而登上三島的第一人卻不是葡萄牙人,而是西班牙航海探險家阿隆索‧德‧奧赫達(Alonso de Ojeda)。1499年5月他率領探險隊登陸後,見到當地身材魁梧的島民印第安人阿拉瓦克族(Arawak),於是把三島稱之為「巨人之島(Las Islas de los Gigantes)」。後來西班牙人先後在三座島上建立了行政機關,使它們成為西班牙的殖民地。

1634年荷蘭王國從西班牙手中奪取三島的管轄權,其後並在庫拉索島的一個天然海港建立起首府威廉斯塔德(Willemstad)。這段被荷蘭殖民的期間,首府地區蓋起不少具有荷蘭、西班牙風格的建築,一直保留到今日,也使得威廉斯塔德在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是ABC三島中最具有歷史價值的旅遊景點,藉此帶動了當地旅遊事業。

離開公路橋後,便來到威廉斯塔德首府城區,此區包含四個歷史古城,分別是海灣兩邊的龐達(Punda)、歐特洛邦達(Otrobanda),以及郊外的彼得瑪依(Pietermaai)和史卡羅(Scharloo)。受限於時間,我參觀的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歐特洛邦達區。

C107 (3).jpg

C107 (4).jpg

這兒與對岸的龐達之間以愛瑪女王橋(Queen Emma Bridge)銜接,它俗稱「搖擺的老婦人(Swinging Old Lady)」,是一座浮橋(pontoon bridge),以15個浮筒作橋墩,承接著上方的木橋,1888年由一位美國商人史密斯(Leonard B. Smith)建造,並於1939年翻新,成為首府的地標建築物。非常特別的是,它並非採用開合起落式,而是擺動式。當渡輪經過,橋身便整條擺動至岸的一邊,替渡輪讓開一條航道。

C106 (1).jpg

C106 (2).jpg

C106 (4).jpg

浮在海灣上的「老婦人」,帶有濃厚的古典韻味。踏上去後,則有一種漂浮的感覺。站在橋中央時,正好遠觀兩座建於17世紀的炮台堡壘,一座是里夫堡(Riffort),另一是阿姆斯特丹堡(Fort Amsterdam),兩者犄角之勢,嚴密地看守著聖安娜海灣(Sint Anna Bay)入口,是島上的重要要塞,過往還設置有火炮。

如今的里夫堡開發成一座購物商城,裡面的荷蘭式建築與對面龐達區黃、紅、藍、白的磚結構建築相呼應,外牆的拱廊設計非常優雅,鮮豔色彩的外觀在萬里無雲的藍天和湛藍海水的襯托下,更顯得古色古香,歐韻遺風表露無遺。

C107 (1).jpg

C107 (2).jpg

C107 (5).jpg

C107 (8).jpg

至於阿姆斯特丹堡曾經是荷蘭總督的宮殿,保存得更為完整,目前是政府機構所在地。近年在宮殿後面加建了一座多層樓高的現代酒店,區內經過徹底改造,兼具旅遊、購物和休閒的功能。每天甚至還有不少由委內瑞拉駛來的漁船,自動組成水上市場(Floating Market)。它們停泊在岸邊,向旅客售賣海鮮、水果和肉類等。

C107 (6).jpg

C107 (7).jpg

聖安娜海灣的這兩座堡壘內,街道建設得井然有序,儼如兩座小城。它們都是由荷蘭人所建,除此之外,南面一帶的海岸線上也建有不少防禦工事,互相照應,共同擔起島嶼的守衛工作。

我觀察到荷蘭人設計的堡壘與西班牙人的不同,一般都採用菱形或星形等幾何形狀,例如早些時候在蘇里南參觀過的堡壘,甚至遠在台灣留下來的安平古堡也是這般風格,他們喜歡用紅磚作建材,是一種北歐格調,與西班牙人採用石材的南歐風格迥然兩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