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行行重行行,別過坦途大道後,我們順著曲折的羊腸山路,繞到庫拉索島的北面,看到的是與先前截然不同的景致。此處人煙稀少,簡單的獨棟平房疏疏落落,見不到村落,更遑論熱鬧的城區。四周張望,地勢崎嶇,浮沙碎石,到處是帶刺的熱帶灌木和仙人掌等植披。

C201 (1).jpg

C201 (2).jpg

C201 (3).jpg

我們行到島的盡頭,抵達軒泰博卡國家公園(Shete Boka National Park),「軒泰博卡」的意思是「七個海灣」,不過這兒的海灣數目可不只有七個,岩石海岸線連綿10公里長。這一帶的海底地形被稱作「藍色邊緣(Blue Edge)」,是種急陡的地貌,本來海岸是緩緩由淺漸深的地形,可是這兒卻是突然急陡,讓人防不勝防。其實這處並不適宜潛水活動,不過還有不少愛好冒險的潛水人士,願意在這裡挑戰大自然。除潛水之外,這裡還是數種海龜的棲息地,可以觀察到牠們的生態,甚至有機會見到海龜產卵和孵化呢!

C202 (1).jpg

C202 (2).jpg

C202 (17).jpg

C202 (3).jpg

C202 (14).jpg

C202 (15).jpg

Boka Tabla是較為知名的一個海灣,我站在崖壁的木製觀景台上,面對著壯闊浩瀚的加勒比海,白浪翻滾,捲起千重浪,無情地拍打著岬角懸崖,這般畫面具有相當大的震懾力。

C202 (5).jpg

C202 (6).jpg

C202 (11).jpg

C202 (9).jpg

C202 (12).jpg

C202 (18).jpg

我沿著簡單的步道,走到岬角懸崖下面,這兒隱藏著一個寬闊的吹穴(Blow Hole),它是海浪經年沖刷形成的地理現象。我為了探索吹穴內裡乾坤,大膽地脫離步道,踏上濕滑的卵石走近它,不料此一舉措居然讓女導遊嚇了一大跳,呼叫著要我小心提防,以免滑倒。

C203 (1).jpg

C203 (3).jpg

她特意跟我講起兩年前發生的一宗意外:當時一對夫婦旅遊至此,也像我那般愛冒險,走近洞口。說時遲那時快,一個浪頭捲進洞內,將女遊客迅速捲走,丈夫與妻子雖然只相距一個身位,卻安然無恙,只能在岸上乾著急,眼見妻子被大浪來回多次沖擊,多次距離很近,卻始終無法伸手把她拉回岸上,最後只能眼睜睜望著他的妻子被大海吞噬。導遊用一種神話的論調來為這件事做個總結,她說估計是海神忌妒夫婦的恩愛,刻意讓他們天人相隔。

另外,她還提到一段傳聞,在他們倆出事前,有人曾經見到他們挪動過洞穴前面疊起來的石塊。是否因此觸怒海神,惹來横禍,這點就無從稽考了。

C203 (4).jpg

我聽完打了個寒顫,小心翼翼,不敢觸碰周遭的任何石塊,趕緊返回步道上。

鄰近海灣是一座小漁村,環境優美寧靜。導遊表示每逢假日周末,就會吸引旅客到此燒烤、飲酒,或者到村內的餐館嚐嚐加勒比海的海鮮美食。

C204 (1).jpg

C204 (2).jpg

C204 (3).jpg

克里斯托夫公園(Christoffel Park)緊鄰著軒泰博卡國家公園,園內的聖克里斯托夫山就是庫拉索的最高峰。今早我才遊覽過市中心的文化遺城,歐洲歷史建築的多姿多彩、色彩鮮豔的堡壘和房舍讓我留下美好的印象。聖克里斯托夫山下也有文化遺產,卻是一頁暗無天日的悲慘奴隸史。

C202 (16).jpg

過去ABC島被西班牙人發現時,殖民者在島上並未發現黃金等貴金屬,便認為這三座島的價值不高,於是將島上的印第安人拐賣到伊斯帕尼奧拉島(Hispaniola,即今天的海地和多米尼加)當奴隸,為殖民者開荒墾地,挖掘礦山。經過幾百年的奴役、殘殺和同化,加上天花等傳染病的流行,今天在三座島上已難找到純種的原住民了。

17世紀時,荷蘭殖民者從非洲運來黑人,庫拉索島變成了販賣黑奴的交易中心,黑奴屋(Kunuku House)隨之蓋起,拐賣過來的非洲黑奴就關在這幾間破房子裡,待交易後再將黑奴轉運到其他地方。19世紀廢奴之後,房子依舊保留下來,政府將其改建為歷史博物館,陳列圖片讓世人了解當年殖民者的不人道和黑奴的悲慘生活。

C205 (1).jpg

C205 (2).jpg

C205 (3).jpg

C205 (4).jpg

庫拉索島有一棟紅瓦屋頂、黃磚牆身的舊房子,現在稱為圖拉博物館(Museo Tula)。博物館入口一塊木板上,用多樣的色彩書寫了入館資訊,其中「Bon Bini」這個字是我這次三島行程中時常見到的,在當地帕皮阿門托語(Papiamento或Papiamentu,ABC島官方語言之一,受葡萄牙語、西班牙語和荷蘭語等影響)中,代表的是「歡迎」的意思。這樣一個看似普通的地方,卻曾經掀起黑奴的解放運動。

C206 (1).jpg

C206 (2).jpg

C206 (3).jpg

1795年被販賣過來的非洲黑奴不甘遭受農場主、鹽場主的奴役和極不人道的待遇,在南美洲多處發起暴動,爭取自由。黑奴暴動也燃燒到這座島上,在面前的幾間平房揭竿而起,圖拉就是領導起義的黑奴。可惜遭到殖民者殘暴鎮壓,黑奴起義最終失敗。當代藝術家為紀念此事,在博物館附近豎起一根白色的紀念柱,上方雕塑一隻黑人的拳頭,緊握著一只打開的手銬,表現在壓迫之下的反抗,也成為黑奴們爭取自由和人權的有力控訴。

C206 (4)-2.jpg

C206 (4).jpg

C206 (5).jpg

此時落日斜陽映照在荒置的鹽田上,鹽田黑奴當年的勞動場所之一,他們被迫一天17、18個小時赤足在鹽田工作,腳踏在堅硬的鹽塊上容易受傷,驕陽折射在白色鹽田上,更可能令他們視力受損,甚至會出現「白盲」(White Blind)病症,甚至導致雙目失明,變成瞎子。親臨現場,聽聞奴隸主的殘酷和黑奴曾經遭受過的非人待遇,實在教人忍不住掬一把同情之淚。

C206 (7).jpg

庫拉索島一日遊結束之前,導遊應我的要求,帶我來到一處聽說是島上觀賞日落的最佳位置。我站在崖上,望著一輪紅得鮮明如大金橘般的落日,把湛藍的海水漸漸染紅,正好應了泰戈爾的詩句:「夕陽墜入地平線,西天燃燒著鮮紅的霞光」。我一直等到渾圓的夕陽完全沉下大海,才帶著倦意與女導遊話別,返回酒店,享受海風下的晚餐。

C207 (1).jpg

C207 (2).jpg

C207 (4).jpg

C207 (5).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