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五月,春末夏初,我與同事們一起登上日本的立山,漫步在雪の大谷間。



立山位於日本中部,高達海拔3000多米,山高勢險,連綿起伏的山巒經年積雪,又有火山熔岩、熱泉噴湧的地貌,被譽為日本的阿爾卑斯山脈,觀光單位還專門開闢一條「立山黑部阿爾卑斯山脈觀光路線」,是旅遊的熱門路線之一。

















  
立山與富士山、白山齊名,是日本的三大靈山之一。我們的團長石野小姐說,日本人喜愛攀登立山,因為自古以來流傳著這樣的傳說:日本人害怕來世會進入地獄,必須登上靈山朝拜修行,只有這樣才能把身上罪孽洗滌乾淨,重獲新生。登立山已成為他們的習俗,每年都吸引無數日本人的到來。
 
不過我們此行並非為洗淨身上的「銅臭」,而是為了親歷其境,觀賞高地上的人工奇觀──雪の大谷。
 
我們從立山山麓的扇澤出發,總共乘坐六種不同的交通工具,包括有無軌電車、索道、空中吊車和纜車等,原因是觀光單位禁止私人車輛進入山區,避免造成污染,說明日本人非常重視生態環境。我們跨山越嶺,直到返回立山另一端的長野,整天行程差不多要六個多小時。
 
 








 

大伙最終登上室堂高原,就是被形容為「天人合一」的大雪谷。這裡地處高地,冬季時因為積雪厚重而封閉,一直要到四月下旬才會開放。觀光單位為了吸引更多旅客,每年四月會在十天的時間內,用大型推雪機把山道的積雪鏟開,鏟出一條雙行車道,兩旁則留下高達20多米的垂直雪壁。當我們乘車穿越雪谷時,夾道盡是潔白無瑕的高聳雪壁,反射著陽光的白雪異常刺眼,雪壁彎曲延伸長達500多米,極具震撼力,在這之間的車和人都顯得渺小。雪壁旁有條專為遊客而設的行人道,讓大家感受漫步在大雪谷中的樂趣,我們也不免俗地隨著其他遊客一樣,在雪壁上分別留下手印。













 
這條「雪の大谷」通道原來是當年為建造黑部川第四發電所而開闢的運輸補給線,如今車道變成旅遊熱點,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創意。這天見到不少台灣的旅遊團來雪谷觀光,相反地,香港團卻較少,打聽下來,才知道光是登山乘坐不同交通工具就要超過一千多港元,費用高昂。






 
我們在登上室堂高原前,先經過黑部湖和黑部大壩,這是二戰後日本一項巨大工程,被譽為是「日本世紀工程」,當年耗資500多億日元,歷時七年,動用了逾千萬的勞動力,在建造的過程中,經歷多次的工傷意外。












 
電影《黑部的太陽》就是根據當年建造大壩的艱苦過程而改編,1968年公映時,受到日本觀眾的歡迎,最近2009年又把故事重拍成電視劇,聽我們團中的Jackie講,2010年香港曾播放過該劇,只不過我不太熱衷於日本電視劇,所以並未留意這方面的訊息。
 
此外,每年六月下旬,日本觀光局也利用水庫排洪的時機,規畫出一個旅遊觀景區,旅客到大壩觀景台上,可以欣賞到大壩每秒排放15噸水的速度。那種排山倒海、地動山搖、震人心弦的場面,吸引了大量的觀光客前來。
 
儘管這次登山旅程緊湊而短暫,然而可欣賞到壯闊的山川和雪景,還有見識日本人打造觀光景點的做法、體會對於環境與生態的保護態度,是很值得推薦一遊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