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奧地利首都維也納(Vienna),等候領行李的大堂牆壁竟然用了樂章音符當佈景,不言而喻,立刻讓我確確實實感到自己已置身在「音樂之都」。
 
18世紀時期,維也納聚集過眾多聞名世界的音樂家,隨手就可以舉出如貝多芬、莫札特、海頓、約翰‧施特勞斯和舒伯特等,他們在這裡創作了無數膾炙人口、百聽不厭的世界名曲,所以我這回想方設法都要進入音樂廳,現場欣賞名人名曲的演奏,才不至於入寶山空手回。




 
由於未到演出時間,我聽酒店經理介紹,先行前往市中心一家名叫Huth Restaurant餐館用晚餐,據說此餐館在當地1400多家中名列第55位,算是頗有名氣的一家。





我並不了解維也納的飲食習慣,酒店經理說,奧地利、匈牙利和捷克都同屬中歐國家,過去有著非常密切的來往,又曾經同在一皇室家族哈布斯堡的統治下,所以在飲食習慣、衣著服飾、文化藝術上都很接近,不過也各自保留其獨特的傳統風味。他舉例說明,如「匈牙利燉肉」,就被引進到奧地利,但這道菜經過了奧地利人的發揚光大,把燉肉演變成數十種不同的做法,連口味都不大一樣了。
 
我入鄉隨俗,來到Huth Restaurant,就請廚師介紹地道維也納菜式,然後從眾多菜肴中,挑選了幾款。
 
頭一道是「薄煎餅條湯」(Tasty beef broth with sliced pancakes, semolina dumpling or liver dumpling)。原來奧地利人跟匈牙利人同樣「無湯不歡」的。這道湯在當地屬於家常食譜,以牛肉清湯為底,放進切成細絲的薄煎餅,上面灑了新鮮香蔥末,才端上桌,我已聞到牛肉的鮮味。來到歐洲,能喝到熱湯已經不容易,況且這湯有點像我們廣東的牛肉清湯,喝起來更有一份親切感。




 
第二道主菜是「維也納炸小牛排」(Original Wiener Schnitzel from veal)。盤子上的小牛肉排外皮炸成了金黃色,漂亮的色澤讓人有立即大啖品嚐的衝動,香味四溢更是促進食慾,再加上入口酥脆,色香味俱全。原來這味菜是奧地利最有名的美食,廚師特別聲明,到維也納若未嘗試這道小牛排,就枉來一趟了。




 
據說炸小牛排是從土耳其伊斯坦堡傳過來的,早期土耳其的做法是用金粉來炸牛排,不過金粉價錢太昂貴,傳到維也納時,只能改用麵包粉來炸,減低成本。
 
這道普通家庭菜色要成為餐館上得了檯面的美食,還得考考廚師的功夫,滿足三項條件:首先選材料必須要用小牛肉;其次肉排炸好後,表皮不但要酥脆,還要隆起略呈波浪狀,不能平坦黏貼在肉排上,否則容易皮肉分離,要做到這一點,非講究火喉和功夫不可;第三是肉排「塊頭」要大,份量要足夠,盤子裡剛好放滿一整塊。盤裡當然還附有檸檬片,供客人擠汁調味。我這塊「巨無霸」牛排體型驚人,儘管費了好一番工夫,最終還是只能「消滅」其中三分之一。
 
最後的甜點是冰火相融的「南瓜餅加冰淇淋」(Pumpkin biscuit with pumpkin parfait),糕餅用時令的南瓜做材料,散發濃濃的南瓜香。可惜我的胃不夠爭氣,只能吃完冰淇淋,卻無法將餅一併解決。



埋單結帳時40歐元有餘,這價位在歐洲地區算是較實惠便宜的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