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到過華中地區的「江城」──武漢,這次則和東北的「江城」有約。清朝康熙皇帝東巡來到吉林市,面對這處「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的美麗古城,一時詩興大發,寫下《松花江放船歌》一詩,其中有句「連檣接艦屯江城」,自此「江城」就成了吉林市的別稱。
 
吉林市位於長春東面120多公里,隔著遼闊的松遼平原。我一直嚮往吉林的霧淞奇觀,抵達長春的前夕,東北剛降大雪,我惦量著或許能趕上尾班車,觀賞到「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那般自然獨特的豐韻。
 
我央得導遊小王同往,行經廣闊的平原,未消融的殘雪仍然覆蓋在肥沃的黑土地上,平原丘陵遍布松、楊樹林,一派林海雪原的北國風光。

 


 
吉林市是個風水寶地,「左青龍(龍潭山),右白虎(小白山),前朱雀(朱雀山),後玄武(北山、玄天嶺和桃源山)」,加上城中一條玉帶般的松花江,真正是「城臨鏡水滄煙上,地接屏山綠樹頭」(出自乾隆皇帝的《駐蹕吉林將軍署復得詩三首》)。
 
導遊小王來自吉林,對於家鄉的特點如數家珍,她說後玄武的北山是吉林市內的園林風景勝地,昔日著名的「吉林八景」,北山就獨佔其三,「北山雙塔」、「藥寺晚鐘」和「德碑夕照」就在其中。現在北山已擴建成公園,公園前原是一所頗有名氣的中學校,幾年前溫總理來到吉林,提議改為廣場,才把學校遷移他處。從開闊的廣場上可以一眼看到北山的主峰,巨大的「佛」字屹立峰上,如神明時刻保佑古城。
 



 
公園內,山與湖相互襯托,一座臥波橋將冰封的湖分為東西兩部,湖中間或露出枯黃的荷花枝梗,據說盛夏時節,綻放的荷花點綴在綠葉間,背景有翠綠的山巒烘托,每當微風吹過,還帶來陣陣荷香,對視覺和嗅覺都是場饗宴。湖畔更成為情侶們卿卿我我、喁喁細語談心的好地方。不過現在白雪未融,氣溫猶低,為數不多的遊人還縮在厚實的冬衣中,自然也少掉那份情調。


 
我踏著青石板,登上海拔270多米、高達四層的攬月亭,名稱雖然為「亭」,但規模可不遜於塔或樓,由於位在高點,可以欣賞到山下的吉林市貌。
 



 
然後我繞著小徑遍訪山中的古廟群,包括藥王廟、關帝廟、坎離宮和玉皇閣等,集佛、道、儒三教,都有超過300多年的歷史,難得來到此地,我自然也入內參拜一番。北方的寺廟給我清靜的感覺,少了南方寺廟嘈雜庸俗的氣氛。

 

 


  
我自北山走下來,沿著松花江散步,走到市政府大樓前的廣場,朝江的對岸望去,眼前是一座現代化的城市,呈現繁華的景象。




 
不遠處有一座吉林隕石雨陳列館。1976年3月8日,一場世上罕有的隕石雨從天而降,不僅數量多,總重更超過2600多公斤,在這些極為珍貴的天上來客中,包括一塊世界最大的隕石,重達1770公斤。我在館內觀看一場「摘星之旅」的影片,除了解形成的神奇過程外,更如親臨現場,目睹當年吉林隕石雨降落的壯觀景象。
 



 
吃過一頓嘎牙子魚午餐後,我依舊滿心期盼奇蹟出現,可惜事與願違,「用柳枝松葉巧織春夢」的霧淞「樹掛」奇觀並未出現,加之如鏡的松花湖又因冰封而未開放,我最終只能到中國最早的豐滿水電站一遊,做為這次吉林之行的最後節目。

 




 
聽小王敘說,霧淞是中國四大自然奇觀之一,與長江三峽、雲南石林和桂林山水並列,享譽中外。吉林每年從一月至三月會舉辦「霧淞冰雪節」,包含多種冰上和江上活動,非常熱鬧。
 
被當地人叫做「樹掛」的霧淞是因為特殊的地理環境而形成,松花江上的豐滿水電站在冬季時仍然如常運作,江水通過水輪機組後,水溫升高變暖,使得松花江在幾十公里內都不會冰封結凍,而江水和地面溫差大,產生了霧氣,江面上經常見到白霧冉冉騰升,經久不散,當霧氣遇到冷空氣,就會凝結在江畔長堤上的松葉柳枝,如同一朵朵透明晶瑩、美麗多姿的冰花,也難怪會被形容為「柳樹結銀花,松樹綻銀菊」。尤其午後艷陽高照時,更可見到冰雪漫天飛舞,這般絕美佳景直教人神往不已。
 
可嘆這次遠道而來,卻未能賞得奇觀,我唯有懷著失望之情,打道返回長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