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城國(Stato della Città del Vaticano)的領土只有44公頃,是義大利首都羅馬城中的「國中之國」,這個全球最小的主權國家卻有一座佔地5.5公頃的博物館,早在公元五世紀已見雛型,收藏大量珍貴的藝術品和稀有文物。

經過多個月時間籌備,我們的義大利阿馬爾菲海岸遊終於在2011年10月中旬成行,行程一開頭,便來到這座北京市政協黃主席夫婦極力推薦的梵蒂岡博物館。
 
由於梵蒂岡城國這座瑰寶具有相當高的號召力,每天慕名而來的參觀者眾多,進館須要排隊2、3小時,幸好我們得到當地僑界領袖徐先生的特別安排,繞過排隊人龍,順利進入大廳。

 
 
徐先生還安排一位來自山東的姜小姐作導遊,根據她的介紹,博物館有12個大型陳列館、5條藝術長廊、附有屋頂的庭院等,而且館中有室,連成一體,九曲十折,總計起來共有20多個館室,若要全部遊遍,逐一細賞收藏展品,非得花上2、3天不可。我們這次只有半天的參觀時間,不得已選擇其中部份參觀,來一次精華遊。
 
我們行經大廳的螺旋斜坡,繞過右側的繪畫陳列館(Pinacoteco),先上一層樓,經過多間展堂,來到松果庭院(Cortile della Pigna),名稱來自庭院中一座古羅馬巨型青銅松果雕塑,松果兩旁有對青銅的孔雀複製品,真品則存放在博物館內的另一處。


 
庭院中央有座巨大球體,是雕刻家阿納爾‧波莫多羅(Arnaldo Pomodoro)1990年的作品,由兩個可以轉動的同心圓組成,叫做「球中球」(Sphere Within Sphere,義大利文是Sfera con Sfera)。這個現代雕塑處在周圍盡是古老建築的環境下,顯得有點不太協調。
 


 
為了讓我們對館內精華有些初步的認識,姜小姐先在庭院內進行解說。參觀重點在西斯汀禮拜堂(Cappella Sistina)內的繪畫藝術,特別是「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ounaroti)的大型壁畫《最後的審判》(Last Judgement)和《創世紀》(Genesis)。她並簡單扼要地介紹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創作的演變過程,使大家對館內的繪畫珍藏有較深刻的了解。

 
 
另一方面,黃主席夫人也早已「備課」,在參觀過程中,亦為我們沿途解說。
 
庇護-克雷芒藝術館(Museo Pio-Clementino)收藏著希臘、羅馬時代的石雕作品,由於數量眾多,令人目不暇給,我們只能走馬觀花,並未留意到當中的名作《克尼多斯的維納斯》(Venus of Cnidus),和《沉睡的阿莉亞多尼》(Sleeping Ariadne)等,只覺得作品非常精彩,藝術性極高。





  
 
導遊小姐特別介紹放置在八角庭院(Cortile Ottagone)的兩尊大理石雕,是遊客在此處不容錯過的精品。一尊是阿波羅神像,一手下垂作持箭狀,另一手伸開作提弓狀,形態優雅而栩栩如生,曾經被新古典主義者認為是最完美的古代雕塑。另一尊群雕石刻《拉奧孔》(Laocoonte,或譯為「勞孔」)敘述的是古希臘神話故事《木馬屠城記》中的一節,中央的拉奧孔被大蟒蛇緊纏、面部表情痛苦萬分,兩側同樣被蛇糾纏的兒子們也正努力與蛇搏鬥著。










 
按順序參觀的燭台陳列館、掛毯廊和地圖廊也都收藏各有特色的歷史珍品,最後則來到拉斐爾館(Stanze di Raffaello)和西斯汀禮拜堂。
 




前者陳列天才青年藝術家,同樣名列「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拉斐爾(Raffaello Sanzio)及其學生的作品。著作壁畫《雅典的學堂》(The School of Athens,或譯為「雅典學院」)中間是兩位希臘哲學家和天文學家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為了表示對達文西的推崇,還根據他的長相繪製柏拉圖的樣貌呢!壁畫融合了基督教徒和異教徒,人物模樣清秀,場景一派祥和。


 
 




 
梵蒂岡最神聖的地方就是西斯汀禮拜堂,每當要推選新的教宗,都在這裡舉行。禮拜堂內四周包括穹頂繪滿了壁畫,都是出自15、16世紀最優秀的藝術家之手。
  
正面牆上是《最後的審判》大型壁畫,1993年經過重新修復後,恢復了原貌,現在色彩更加鮮艷。穹頂是由9幅畫組成的《創世紀》,300平方米的範圍內描繪出上帝創造世界的過程。聽說米開朗基羅因為需要長期仰面作畫,在如此艱苦的工作狀態下,導致脖頸僵直,無法直立起身體正常地行走,甚至連閱讀都要仰視。今日我們參觀這些驚人的繪畫時,也不由得感佩藝術家們付出的心血和代價。
  
 
 
大伙在館內待了半天左右,可惜集合時間已屆,儘管意猶未盡,也只好從聖彼得大教堂的「聖門」(Holy Door)離開,最後在大廣場上合影,接著踏上遠征海岸的旅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