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西寧的最後一天,我們來到西寧市區西南約廿五公里外的蓮花山山坳中,參觀黃教的發源地,也是黃教創教人宗喀巴大師誕生地的塔爾寺。
 
黃教即是喇嘛教,也就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俗稱,因為教眾頭戴黃帽而得名。格魯是藏語「善律」,即要求教眾嚴守戒律之意。
 
這天依舊下著微雨,但無阻熱情虔誠的信眾和遊客,一早就集結寺門前等候進入。



 
 
在途中導遊已向我們如數家珍、倒背如流地介紹「聖地」塔爾寺:古寺建於明朝洪武年間,總面積達四十五萬平方米,整座寺以金光燦爛的大金瓦殿為中心,殿堂相連,數目非常驚人,共有九千三百多間,然而佈局嚴謹,絲毫不顯凌亂,建築的風格相當獨特,是集漢藏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宏偉建築群。












在這座精華薈萃的佛門聖地內,不僅保存著大大小小的佛像和種類繁多的法器,還有許多經文,被譽為是藏傳佛教的第一寺。它更不單是藏傳佛教的聖地,還是一所傳授和研究佛家哲學、倫理學、藏醫藥學和天文曆算的學府,培養高級的藏學專家。
 
我們先經過廣場上一字排開的八座如來寶塔,每座塔的外型基本上大同小異,都鐫刻上佛門的吉祥圖案、經文等,它們是紀念佛祖釋迦牟尼一生中的八大功德而修建,也是寺中具有象徵性的建築。我遵從老伴的吩咐,特別在八塔前留影,祈求佛祖庇佑。


 
我們依次進入塔爾寺的主殿──大金瓦殿時,在殿前見到很多「五體投地」膜拜佛祖的虔誠信眾,一邊磕頭,一邊唸經。這些人每日一早就到達,不停地「施禮」,,他們如此的虔誠行為,對於非信徒的我來說,實在有點難以理解。
 
「大金瓦殿」在金寺正中,殿頂用了黃金一千三百兩、白銀一萬多兩,若以今天的黃金、白銀市價計算,價值不菲呢!乾隆皇帝御賜的「梵教法幢」横匾懸掛在殿內。每天清晨六時開始,寺內眾僧侶便齊集在大殿內,誦經學習,殿堂內可容納三千多僧眾,莊嚴而壯觀的集體誦經場面,令人驚嘆不已!


 
 傳說創教人宗喀巴大師就是在此處降生,他的母親在臨盆時,見到金光一道,從地上射向天空,大師就在此時落地。他母親用佩刀割斷臍帶,並將胞衣(也就是胎盤)就地埋在土裡。一年後,這處長出一株白色菩提樹(旃檀樹),樹長得枝葉茂密,生出十萬片葉子,而每一片葉子都可讓佛緣人看到一尊獅子吼佛像。
 
之後宗喀巴的母親就在這裡砌起一座蓮聚塔,信徒後來又在蓮聚塔的基礎上再修了一座有十壹米高的大銀塔,供奉宗喀巴塑像。若干年後信眾又在此基礎上再建起大金瓦殿,然後相繼建起多座寺院殿堂。由於先有塔,爾後才有寺,塔爾寺的名稱就是由此而來。
 
使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塔爾寺聞名的「三絶」藝術,也就是壁畫、堆繡和酥油花。
 
寺內所有以佛教故事為內容的壁畫,全部用天然礦石當顏料,藝術家用翡翠做藍色、用珍珠做白色、用珊瑚做紅色和用綠松石做綠色,壁畫色澤鮮艷,顏色千年不褪,非常珍貴。
 
我們是在大金瓦殿內見到堆繡藝術,這些堆繡都是以宗教故事為題材,圖案層次分明,富有立體感和真實感。每年四月的佛法會時,寺內珍藏的釋迦牟尼、獅子吼佛、彌勒佛和宗喀巴大師四幅巨型堆繡畫像就會展示在蓮花山山坡上,供信徒膜拜,場面極為盛大。不過堆繡藝術早已失傳,後繼無人了,聽到這消息大家都非常惋惜。
 
酥油花藝術馳名中外,每年正月十五,寺內會舉行酥油花展,用酥油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佛像、山水、宮殿、花卉、飛禽走獸等。現在已設有酥油花展覽館供人觀賞,不過館內擠滿旅客,因此我們只在展館轉了一圈便離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