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與一眾老朋友在北京餐敘,話題聊到國家大劇院六月首演的原創歌劇《趙氏孤兒》,才發現北京市政協黃承祥主席跟我一樣都是首演第二場的觀眾,他在樓座,我則坐在池座第一排正中央,能夠特別清楚地欣賞到藝術家們的神情動態。



《趙》劇是大劇院繼《西施》和《山村女教師》後又一部新創劇目,我尚未有機會觀賞另兩部歌劇,這回有幸先對《趙》劇一睹為快。《趙》劇是以中國傳統故事作題材,並以西洋歌劇演繹,邀請一眾國際級知名歌唱家同台演出,星光熠熠、陣容強大。

我喜歡看戲,去年經黃主席邀請,看了一場歌劇《弄臣》,劇中美妙的經典樂曲至今仍然在腦海中迴響。這次我也慕《趙》劇之名,匆匆趕到北京觀看。

當晚觀眾非常捧場,很早就全場爆滿,大家期待《趙》劇有驚人之作,能一新耳目、帶起高潮。可是我留意到中場休息過後,觀眾離場甚多,表示未能接受《趙》劇的演繹方式,無法產生共鳴。

我自認對西方歌劇認識非常膚淺,但就個人感受而言,在《趙》劇中,儘管藝術家在舞台上施展渾身解數,賣力演出,卻無法令該劇高潮迭起,未知是否把中國耳熟能詳的故事,錯配了西洋歌劇,以致未能充分把握歷史人物的個性,使得藝術家們的舉手投足、感人表情、悲情詠嘆,都無法與我產生互動。這齣原創歌劇雖然創意十足,卻獨欠自我的風格靈魂,反而像「老番」唱中國大戲般,有「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感覺。

劇中幾位知名歌唱家,最為我熟悉的是香港男高音莫華倫,他擔綱飾演趙武,在這場次卻未上場,由另一位男高音陳勇代替,未能聽到莫華倫雄渾有力的唱腔。其他幾位男女歌唱家的音域廣、音色優美,不過配上西洋演繹,無法令我感受到故事的悲壯和震撼力,甚為可惜!

我只嘆自己的鑒賞能力低,至於那些提前離場的觀眾究竟是覺得《趙》劇曲高和寡,抑或對創作新劇有過高要求,就不得而知了。但我相信大劇院會找到答案,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並做為未來製作新劇的參考。

《趙氏孤兒》劇情是根據《左傳》和《史記》記載而改編,歷來是觀眾喜愛的悲情劇目之一,全劇分為四幕,表現出古代士大夫的義行,劇中人程嬰、韓厥、公孫杵臼等為保存忠良之後,前仆後繼,不惜捨生取義的精神,令人感佩。

最後由程嬰詠嘆的《我已無力同行》令我留下較深的印象,男中音孫礫的演唱,亦喚起我對劇中人的惋惜和敬佩。

我對《趙》劇做出尖銳的評論,難得獲得同桌黃夫人的附和。同時讓我了解到,以後若要欣賞新的創作戲劇,可不能光靠名氣,最好多徵詢聆聽各界評論再作決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