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看似虛無縹緲,是一個抽象名詞,很難理解的東西,看“禪”有時會認為只跟山中古剎、虔誠修行的僧侶的同義詞,我從未有想過去了解它其中道理。 
 

假日在家裡,翻閱“禪與悟”一書,才恍然大悟,知道“禪”的一點道理,“禪”是梵語禪那(Dhyāna)的簡稱,漢語意譯為“靜慮”。人家說修禪,就是靜慮,調節身心,戒除陋習,展現優點,開啟和增長智慧,以超越狹隘的自我,這樣的解釋使我清楚明瞭,就容易懂得它的精神,“禪”不算是一種信仰,它是一種生活,是智慧和修身的藝術。再看聖嚴法師對“禪”的說法;會更清楚了。 
 

聖嚴法師說;“禪的思想就是空靈、豁達、開闊、明朗的人間清流。”“禪的生活是積極、自在、簡樸、自適的安心方式。” 
 

聖嚴法師還解說了禪的理念和方法,是教人認識自我,肯定自我,學著要放下自私、自欺、自怨、自慢等,才能有海闊天空任飛翔的境界。 
 

道理簡單易懂,要做起來卻殊不容易,尤其是當今處在這個紙醉金迷、利慾薰心的功利社會,人們的心靈是空虛的,人們容易陷進浮躁冷漠、自私自利的思想境況,人的價值觀和生存意義早已拋諸腦後,“禪”的道理好比清風甘泉,讓人們的心靈重新得到滋潤,又有一種警世作用。 
 

“有人說;禪看起來是那麼的神秘,就像天邊的雲霞,可望而不可及。其實,禪離我們的生活並不遙遠,它就在我們的身邊。生活中處處有禪機,山川風物有禪機,日月星晨有禪機,雞鳴狗跳有禪機,行住坐臥有禪機……只要有心,時時有道,處處有法。對於禪,需要我們多角度、多層次地去領悟,禪沒有玄機,它藏於生活之中,又超越生活之外,說白了,禪就是讓人覺悟的道理。”書中前言一段很有意思,也很容易理解。 
 

“禪與悟”一書分為六章:  

一.       禪是達觀處世的態度

二.       禪是養心怡性的指南

三.       禪是慈悲為懷的仁心

四.       禪是勵志修身的妙悟

五.       禪是執著追求的精神

六.       禪是優勢生存的智慧

其中有幾篇短文章,是朋友們平日常遇到的,我擇錄與大家分享:  

一.       面對誹謗,沉默比回應更有價值  

二.       拿得起,放得下,人生才有愉悅  

三.       幸福就是現在  

四.       該做的事絕不拖延等待 

五.       不拘一格培養人才  

六.       退卻一步,才能衝得更遠 
 

我喜歡書中布袋和尚的一首偈詩: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身心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大家看完短文後,會悟出“禪”理吧!


面對誹謗,沉默比回應更有價值

世人對佛祖的尊崇,曾引起一位弟子的不滿。有一次,那名弟子竟然當著釋迦牟尼的面謾罵他。  

可是,不管他罵出多麼難聽的字眼,釋尊都沉默不語,不加理會。當他罵累了,釋尊就問他;“老弟,如果有人想送禮物給對方,對方不肯接受,那麼,這份禮物該給誰呢?” 
 

弟子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然應該還給送禮的人哪。” 
 

釋尊笑著又問:“對呀,就像現在,你把我罵得一文不值,但是如果我不肯接受,這些責難又該給誰呢?” 
 

弟子啞口無言,頓時覺悟了自己的無知和淺薄。他馬上向釋尊道歉,請求原諒,同時發誓從此以後再不誹謗他人了。 
 


拿得起,放得下,人生才有愉悅

智尚禪師說:“也個人要拿得起,放得下。而在付諸行動時,拿得起容易,放得下卻很難。”下面我們從一些富有禪味的言語中體會如何“放得下”。

情能否放得下?人世間最說不清道不明的就是一個情字。凡是陷入感情糾葛的人,往往會理智失控,剪不斷,理還亂。若能在情方面放得下,可稱是理智的“放”。

財能否放得下?李白在《將進酒》詩中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如能在這方面放得下,那可稱是非常瀟灑的“放”。

名能否放得下?高智商、思維型的人,患心理障礙的比率相對較高。原因在於他們一般都喜歡爭強好勝,對名看得較重,有的甚至愛“名”如命,累得死去活來。倘若能對“名”放得下,就稱得上是超脫的“放”。

懮愁能否放得下?現實生活中令人懮愁的事實在太多了,就像宋朝女詞人李清照所說的:“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如果能對懮愁放得下,那就可稱是幸福的“放”,因為沒有懮愁確實是一種幸福。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