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留在島上的這段日子,我每天跟著導遊踏遍島上每一寸土地,一面追尋失落千年的島民文化,一面欣賞迷人大自然天海一色的風光。

最令我難忘的是在海邊觀日出。

我在凌晨摸黑來到拉諾拉拉庫火山山腳下的海邊,這兒有座由日本人在1991年間出資修復的摩埃祭台遺址──唐加力奇祭台(Ahu Tongariki)。1960年,一場9.5級地震引發的海嘯無情沖跨摩埃像,讓它們全部倒卧在地上。後來日本人運來起重機,把地上的摩埃石像一一扶正修復,並且把其中較完整的15尊竪立在祭台上。我從遠處望過去,15尊巨大雕像猶如一堵高牆,背海面山而立,一字排開,在寬闊的海邊,構成了壯觀的畫面。

200_nEO_IMG_nEO_IMG.jpg

210_nEO_IMG_nEO_IMG.jpg

561_nEO_IMG_nEO_IMG.jpg

116_nEO_IMG_nEO_IMG.jpg

此刻的大地一片黑暗荒寂,只聽到草地上温馴野馬的嘶叫聲夾雜在澎湃的海浪聲之間。我和其他觀日出的旅客都屏息以待,就等著太陽躍出太平洋海面的那一刻。

546_nEO_IMG_nEO_IMG.jpg

058_nEO_IMG_nEO_IMG.jpg

070_nEO_IMG_nEO_IMG.jpg

天際逐漸呈現白色,一縷紅光穿透雲層,溢出天際,非常鮮艷奪目。儘管當天雲層太厚,未能見到太陽的全貌。但是當一縷曙光穿越摩埃石像之間的空隙,光芒灑落在荒涼的遺址上,是如此壯美、震撼人心,我在別的地方都未曾有過這樣的感受。

637_nEO_IMG_nEO_IMG.jpg

118_nEO_IMG_nEO_IMG.jpg

093_nEO_IMG_nEO_IMG.jpg

096_nEO_IMG_nEO_IMG.jpg

142_nEO_IMG_nEO_IMG.jpg

遺址的管理員是拉帕努伊島民後裔,見我久久不願離去,便熱心地向我介紹這裡的文化。在祭台周圍,除了不少破碎的摩埃依舊躺卧在大地上,還有很多島民刻在岩石上的圖騰。他說島民奉太陽為神明,這兒是拜太陽的祭壇,亦是島民繁衍生息的地方。他還領我到遺址入口處,介紹全島唯一「吃過洋墨水」的摩埃石像。1982年日本人把它借到大阪世博會上展出,之後運回來鎮守在此處。

205_nEO_IMG_nEO_IMG.jpg

147_nEO_IMG_nEO_IMG.jpg

150_nEO_IMG_nEO_IMG.jpg

179_nEO_IMG_nEO_IMG.jpg

185_nEO_IMG_nEO_IMG.jpg

他另外介紹如果每天的早、午、晚來到海邊祭台前,可以見到旭日東昇、正午直射和日落西方不同時間的景色,都會帶給人不同的感覺。

於是我又在正午時分重遊,見識太陽當空下的摩埃。藍天白雲的映襯下,巨石像顯得更為宏偉壯觀。

我還央著導遊跟我來一張蒙太奇手法的「16平台」的搞笑版,而且立即用網絡傳回公司,把同事們都逗得樂不可支。

143_nEO_IMG_nEO_IMG.jpg

147_nEO_IMG_nEO_IMG.jpg

155_nEO_IMG_nEO_IMG.jpg

復活節島上還有另一處不可錯過的地方,就在海邊上方的拉諾拉拉庫火山山區採石場(Rano Raraku Quarry)。這裡取之不竭的火山凝灰岩,被島民用做雕刻摩埃的石材,所以整座火山就成為摩埃的製造工場。

107_nEO_IMG_nEO_IMG.jpg

054_nEO_IMG_nEO_IMG.jpg

059_nEO_IMG_nEO_IMG.jpg

我沿著步道往上走,山坡上到處是造型多樣、大小不一的石像:有些已經完工,正在搬運途中;有些仍在雕鑿,石像保留在岩石山洞中。卻不知何故,所有的工具和石像都被扔在原地,似乎無論是雕石像的工人,或者是搬運的工人,都拋下一切匆匆離去。時間彷彿霎時停頓下來,永遠靜止在過去的某一刻,不再流動。但究竟是什麼原因,直到現在,仍然讓考古學家傷透腦筋,是該島歷史上一個撲朔迷離的未解之謎。

065_nEO_IMG_nEO_IMG.jpg

069_nEO_IMG_nEO_IMG.jpg

070_nEO_IMG_nEO_IMG.jpg

075_nEO_IMG_nEO_IMG.jpg

076_nEO_IMG_nEO_IMG.jpg

085_nEO_IMG_nEO_IMG.jpg

088_nEO_IMG_nEO_IMG.jpg

094_nEO_IMG_nEO_IMG.jpg

我繼續登上拉諾拉拉庫火山口湖,論面積比不上拉諾卡火山的火山口湖,但這裡的湖面未被蘆葦覆蓋,水質清澈。一群野馬自由自在馳騁在周邊的翠綠山坡上,一派塞外風光。

112_nEO_IMG_nEO_IMG.jpg

120_nEO_IMG_nEO_IMG.jpg

124_nEO_IMG_nEO_IMG.jpg

阿基維祭台(Ahu Akivi)是另一個摩埃遺址,有「七勇士」之稱。據說這7尊摩埃是紀念來自遠方的人,他們為霍圖‧瑪圖國王(King Matua)尋找理想居地。石像的造型跟島上的石像並無太大區別,不過是全島唯一面向大海的,表示惦念著遙遠的故鄉。若非石像用珊瑚做成的眼睛早已被挖去,否則應該可以從中看出它們思念家鄉的眼神。

378_nEO_IMG_nEO_IMG.jpg

379_nEO_IMG_nEO_IMG.jpg

381_nEO_IMG_nEO_IMG.jpg

386_nEO_IMG_nEO_IMG.jpg

我還深入到島民用作藏身處(Shelter)的溶澗洞,裡面別有洞天,空間足夠上百島民棲身,洞內還按功能劃分,有居室、儲藏食物和醫療等,一點也不覺得紊亂。不過洞內光源不足,非常陰暗,我唯有緊跟著導遊,避免跌倒在碎石滿布的洞裡。

390_nEO_IMG_nEO_IMG.jpg

404_nEO_IMG_nEO_IMG.jpg

406_nEO_IMG_nEO_IMG.jpg

411_nEO_IMG_nEO_IMG.jpg

993_nEO_IMG_nEO_IMG.jpg

阿卡漢加遺址(Akahanga)被考古學家認為最有考古價值。1968年美國考古學家把這一帶原始部落的遺址復原。整個村落遺址有用石頭圍起來的田地、有集會的廣場、有酋長領袖居住的船型屋,以及火葬場、摩埃。另外還有一堆堆石頭疊起來的,導遊說是島民用來養雞的場地。若沒聆聽說明,我還誤以為是墳墓呢!

001_nEO_IMG_nEO_IMG.jpg

004_nEO_IMG_nEO_IMG.jpg

010_nEO_IMG_nEO_IMG.jpg

026_nEO_IMG_nEO_IMG.jpg

039_nEO_IMG_nEO_IMG.jpg

041_nEO_IMG_nEO_IMG.jpg

島民把復活節島叫做「世界的肚臍」,而這個肚臍,就擠在阿胡泰皮托庫拉遺址(Ahu Te Pito Kura)島民祭天的地方。在這個臨近海邊之處,有一塊被打磨得十分圓滑的大圓石,傳說是復活節島國王從希瓦(Hiva)的故鄉帶到島上,就是代表「世界的肚臍」的頭。其實它是一塊強力磁場的石頭,島民認為只要把額頭貼在石上,可以帶來好運,我也照著做了,希望可以好運常來。

172_nEO_IMG_nEO_IMG.jpg

170_nEO_IMG_nEO_IMG.jpg

別說復活節島只有這些古文化遺跡,在島東北部又是另一個天地,有處白沙海灘襯著碧藍天空。沙灘雖然不大,卻勝在環境寧靜,風光旖旎,周圍是翠綠茂密的棕櫚樹林。這是島上有名的阿納凱納海灘(Playa do Anakena),是全島唯一可以讓泳客暢泳的海灘,又是傳說中國王登島的地點。我索性留在沙灘,環抱大自然,在棕櫚樹下享用島民傳統的石烤海鮮餐。

177_nEO_IMG_nEO_IMG.jpg

199_nEO_IMG_nEO_IMG.jpg

180_nEO_IMG_nEO_IMG.jpg

205_nEO_IMG_nEO_IMG.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