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斯堡王朝統治奧地利期間,在維也納環城大道外圍為王室家族興建了兩大林苑宮殿群,在東南面的是美景宮(Schloss Belvedere,又叫貝維德雷宮),在西南面的是美泉宮(Schloss Schonbrunn,又叫熊布朗宮),這兩座宮殿群是哈布斯堡王朝的輝煌歷史標誌。
 
不過入宮參觀時間有限,只容許我二擇其一,我因此選擇美泉宮,它被認為是歐洲三大宮殿之一,堂皇富麗程度足以媲美法國的凡爾賽宮。由於宮殿內有一泓美麗的湧泉,因此得名。




 
美泉宮的建造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由14世紀開始,經歷不同王室貴族的改建,直到1726年,女王瑪麗亞‧特蕾西亞(Maria Theresia)接手繼續擴建,把原本的狩獵行宮建築成為一個帝國皇家宮殿,美泉宮的外貌也從此一直保持至今。
 
巴洛克式建築的皇宮一身貴氣的黃色,據說這種特有的黃色深受女王喜愛,所以被稱為是「瑪麗亞‧特蕾西亞黃」,與一般的黃色有「貴賤之分」。


  
 
皇宮佔地面積很大,宮殿內共有1,441間房間,我聽到這個數字,起初還很擔心腿力不繼,無法在短時間內走完全程,後來在入口處才知道,目前只有其中45間開放給旅客參觀,這才鬆了一口氣。
 
我首次站在宮殿大門外,此時天空放晴,在陽光照耀下,看著面前的宮殿,突然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稍加思量,猛然醒起某年某月曾看過3齣由奧、德兩國聯手攝製的「茜茜公主」系列電影(包括《茜茜公主》、《年輕的皇后》和《皇后的命運》三部曲),電影中有許多場景都是在美泉宮內實景拍攝,我觀影時還很年少,記性強,尤其對美好的故事記得更牢,所以第一眼望見黃色的美泉宮時,腦海深處的記憶就被挖掘出來了。




 
這系列電影先後在1955到1957年上映,把兩國乃至全世界人民喜愛的茜茜公主(Elisabeth Amalie Eugenie,暱稱Sisi)淒美的故事搬上大銀幕,當年電影上映時,轟動了全世界,也一下子驅散奧地利人民在二戰後的陰霾。至於扮演茜茜公主的影星羅密‧施奈德(Romy Schneider)美若天仙,也憑此片一炮而紅。
 
為了節省參觀時間,我先前往宮殿後方的御花園,這是座佔地約2,000多平方米的典型法國式園林,地上鋪設了碎石,兩旁是幾何式對稱的花圃和草坪,繁花似錦,搭配修剪整齊的草坪,還用綠樹作牆,把希臘神話中的人物塑像藏身其間,整體格局相當幽雅。






 
花園高處的小山丘上,建起一座希臘神殿式的葛洛利葉閣樓(Gloriette),居高臨下,回頭望下,更覺宮殿的氣勢磅礡。一座海神噴泉就在閣樓下面,每年仲夏之夜音樂會,噴泉前即是演奏廳,林蔭大道則為觀眾的座位。我在如此美輪美奐的花園內陶醉半晌,而後急不及待地進入宮殿內參觀。




 
這天旅客不多,讓我得以從容地逐一參觀每個房間,認識它們的功用和佈置,也更加了解茜茜公主的皇室生活點滴。
 
我留意到宮內的畫像除了女王瑪麗亞‧特蕾西亞外,最多的要算是茜茜公主的了,茜茜公主和她的夫婿法蘭茲‧約瑟夫在美泉宮共同生活過一段時間。
 


茜茜公主及約瑟夫皇帝畫像

 
瑪麗亞女王 



 
我從藍色樓梯間進入,經過士兵、副官廳後,來到一間用桃木裝飾的桃木廳,是皇帝接待賓客用的。接下來是皇帝辦公間和臥室,臥室除了一般豪華傢俱外,就是一張鐵床,據說皇帝每天勤於政事,早上4時就起床工作,最後這位被公認為生活簡樸、節儉的約瑟夫皇帝亦是在這張鐵床上辭世的。





桃木廳


皇帝臥室

 
茜茜公主的寫字間,和她與皇帝的共同臥室裡,陳列的是華麗的洛可可風格家具。值得一提的是房內有座鐘擺放在鏡子前面,鐘的背面同時安裝了一個與鏡面相反的錶盤,如此一來,皇帝夫婦從鏡子裡也能看到正確的時間。






 
宮內有幾個特別的大廳,拴住了我的視線,其中一個是明鏡大廳,廳中間鑲嵌巨大的玻璃鏡子,兩邊是鍍金的蠟燭燈,當年7歲的莫札特就在鏡子前面向瑪麗亞女王演奏。
 
最令人讚嘆的是「大節日大廳」和「小節日大廳」,這兩廳都裝潢得金碧輝煌,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洛可可風格大廳之一。大節日大廳全長40米,寬10米,天花板的壁畫巨大而精美,壁畫主旨是《戰爭與和平》,沒想到在二戰時,一顆流彈將壁畫中象徵戰爭的部分炸掉,真是天大的諷刺。
 








匆匆走完大小幾十間的房廳,當我回到酒店房間,馬上開始重溫《茜茜公主》電影三部曲。電影有系統地介紹奧地利的伊利莎白皇后(即茜茜公主)。她憑藉智慧和政治魅力,使得奧地利在1867年與匈牙利成功合併,這是元帥和將軍們所無法達到的成就。
 
這位熱愛自由、喜歡騎馬、旅遊和讀書,不受皇室宮廷繁文縟節約束,喜歡接近人民的皇后,1898年9月10日在日內瓦被義大利無政府主義者刺殺身亡,消息傳出,舉世震驚,奧地利更是全國哀慟,並在日內瓦湖邊立像紀念這位近代的維也納女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