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東北,很想見識當地的特色藝術,其中以「二人轉」為代表。東北流行一句話:「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說明「二人轉」是多麼受東北人喜愛。
在長春的最後一個周末,導遊小王幫我弄到和平大戲院的戲票,這是當地專演「二人轉」的場地。我用過晚飯,就趕往這家創業迄今14年的戲院欣賞東北藝術。
途中小王先為我說明二人轉的歷史,二人轉又稱為「蹦蹦」,源於東北三省,已有300多年的發展歷史,是一種「俗文化」,也就是根植於民間世俗的文化藝術,它匯集多種民間藝術,包括東北秧歌、東北民歌、蓮花落、東北大鼓和民間笑話等,內容充滿濃厚的民間色彩。
「二人轉」的表演手法有所謂的「四功一絕」,是指「唱、說、扮、舞」四功,和個人的絕技。主要為一男一女搭檔演出,但也有個人或群體的表演,演員們發揮他們的逗笑能力,力圖取悅觀眾。
過去每當農村有二人轉演出時,村民為了看表演,無論路途多麼遙遠,都會聚集在一起。
我本以為這種民間藝術早已落伍。當前經濟發展,家家都有電視,又有多元娛樂,二人轉未必受到這一代人的喜愛,大概只能留住老一輩的觀眾。然而當我進入戲院時,見到相當多的年輕觀眾,真出乎意料之外。
當晚正逢戲院周年慶,節目更是豐富多樣,除了四對「二人轉」表演外,還有大型歌舞、女子中樂團演奏、少林武僧的功夫表演等。
我最感興趣的仍舊是「二人轉」演出,首兩場由年輕新進演員擔綱表演,後兩場的演員份量重多了,都在當地享負盛名。其中王二、華珊搭檔的一對,以「唱」功見稱,歌聲高亢,又演得開,扮演人物形神俱佳,加上風趣幽默,搞笑功夫一流,逗得台下觀眾笑聲連連。
壓軸的一場,由崔大苯和紅豆演出,崔大笨是戲院的台柱之一,這組演出以「說」取勝,使用的語言生動活潑,而且跟得上時代與流行,互相插科打諢,對話機智詼諧,把現場的氣氛推上最高點。
不過他們的演出中不時夾雜東北俚語,可惜我未能全部聽懂。
除了東北的特色藝術外,這次暢遊長春還到過兩家很有特色的餐館,令我印象深刻,一是東北農家菜的向陽屯,另一則是朝鮮風味的仁鳳閣。
向陽屯樓高四層,進門的大堂有一排排的大土灶,灶上的大鐵鍋裡是廚師正烹煮著的東北特色菜肴,例如酸菜燉白肉、血腸、鐵鍋燉大魚等,熱氣騰騰,肉香四溢,讓客人垂涎欲滴。
不過向陽屯最大的特色,是內外的裝潢讓人們猶如走進時光隧道,重返60年代文革火紅的時候。除了有東北農村的熱坑頭,疊得整齊的棉被放在坑上,另外還擺設了農具盛器,滿載著粒粒金黃玉米。
一樓是堂食,佈置陳設相當簡單。牆上的窗子鑲了幾幅畫,小王為我介紹畫裡的意思,講的是「東北三怪」──「窗戶紙糊在外」、「姑娘叼個大煙袋」和「養活孩子吊起來」。這幾項都是東北農戶的獨特怪事,不過今日社會進步,城市和農村距離拉近,這「三怪」估計已進入博物館,不再容易見到了。
小王為我點了幾道東北農家菜:玉米大餅、小米粥、蘿蔔牛腩和酸菜大包,價格非常平宜,總共是55元人民幣。
飯後,我登上樓梯,逐層參觀裡面的包間,每間的門前掛著串串玉米和辣椒,一副農家的生活寫照,特別的是各自取了「大隊」、「公社」等名稱,主題也各有不同,使用舊時的人民日報、大公報、文匯報作牆紙,掛上當年人民公社鬧革命、抓生產年代的紅色宣傳標語和壁畫,又讓人產生時空倒置的感覺。
至於朝鮮風味的仁鳳閣,小王說飯店在當地生意火爆,食客盈門,非要預訂位置不可。它受到食客歡迎的原因,除了提供純朝鮮特色菜肴外,服務員清一色是來自北朝鮮的年輕貌美姑娘,每個都能歌善舞,精通彈琴演奏,本事相當了得。在用餐時候,她們穿著民族服裝,敲起長鼓,為座上賓客落力演出民族歌舞,所以非常受到當地和外地遊客的捧場。
我在這裡嚐到特別難得的野味,還有朝鮮式的糯米灌腸、打糕等。我特別留意到每位服務員胸前都別上朝鮮國旗的襟章,據說內部也有嚴格的管理規定,不容許跟客人合照。不過當她們獲知我遠道從香港而來,這些畢業於朝鮮特殊文藝學院的大學生都破例跟我拍照呢!
二人轉的文化魅力、農家菜和朝鮮菜的特色與美味,都為我的東北之行平添不少樂趣和難得的回憶!
- May 02 Wed 2012 11:59
【老鄧和中國】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