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電視劇“國歌”後,掩不住心中的激昂馬上前往盧溝橋。 這裡由北京城出發,約一小時多就到達,大清早已見到一隊隊載上紅領巾的學生,列隊開赴橋上,留心聽著老師的細心講解;講述1937年“77事變”,在現場上一堂抗日鬥爭的歷史課,使新一代體會到日本侵略者當年的惡行。

 

 

盧溝橋就在宛平城門外,這條是我國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它建於明崇禎十一年間,整條橋是石結構,石橋由十座橋墩承托著,橋墩下面有銀錠鐵榫連接,保護石橋不會被急流的永定河沖垮,是古人的科學建橋技術,橋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有9.3米,從橋側望過去,雄偉的石橋下有11個墩孔。

 

 

但最為人樂道的是盧溝橋身兩側的140根石雕護欄,護欄柱頭上均雕有形態和大小不同、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石獅。如果要問橋欄柱石獅一共有多少?真是有點考人;現在由當地文物保護部門提供的是有501只大小石獅。聽說過去幾次派人專門清點,結果都不一樣,1962年清點時是488個,到了1979年復點時卻是502個,現在又是501個,當地就有“盧溝橋獅子─數不清”這樣的歇後語。 
 

當年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就把這條橋形容為“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當然與他祖家義大利佛羅倫斯的金橋比較,差異可就大了。另外中國古建築家羅哲文對橋的石獅有過很細緻的描述;“有的昂首挺胸,仰望雲天;有的雙目凝神,注視橋面;有的側身轉首,兩兩相對,好像在交談;有的在撫育獅兒,好像在輕輕呼喚;真是千姿百態,神情活現。” 
 

回首1937年日寇在此處發動侵華戰爭,“77事變”震撼全世界,當年中國第29軍在盧溝橋頭奮起抵抗,與日軍浴血奮戰的悲壯情景,橋上500多頭石獅都見證這一刻,他們英勇頑強的抗戰為國捐軀的事蹟在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光榮的一頁。 
 

我站在橋中央,彷彿又見到橫刀躍馬的戰士,在軍號聲中奮勇殺敵的壯烈場面,他們保家衛國的精神,永遠銘刻在中華兒女的心裡!



 

橋的西端各有一頭大石獅和一對華表柱,一塊大石碑由大神龜馱著,背後刻著橋的歷史文字,還有兩座用四根石柱圍著中間的一块石碑,刻有乾隆皇帝御筆“盧溝曉月”四個大字,石柱上面雕了四條蟠龍。當年乾隆皇帝曾經路過盧溝橋,見到橋的周圍風景,即賦詩“半鉤留照三秋淡,一練分波平鏡明”,大讚這處絕美景色。  

 

盧溝橋中保存著古橋的車轍痕跡,石板已被長年累月的馬牛車壓得深陷坑道,橋旁一座“盧溝橋歷史博物館”,陳列了建橋的器材和經過。我抬頭見到一首王冷齋的抗戰詩; 
 

“雄峙平西拱極城,中原逐鹿幾兵爭,而今三路縱橫過,南北咽喉一宛平,長虹萬丈跨盧溝,馬可波羅七百秋,橋上睡獅今漸醒,似知匕首已臨頭。”
 

詩人寫出了當時國難臨頭,盧溝橋的重要戰略位置的境況。 
 

盧溝橋下本來是漩渦急流的永定河,由於生態環境的不斷被破壞,現在河已變為乾涸泥沙地,當年的河水已不再見到了。聽說政府已開始把斷流數十年的永定河重新恢復生態,宛平湖已蓄水待發;明年今天,“盧溝曉月”─這處曾經名躁中外的燕京八景之一,美麗的景色將要重現我們眼前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