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自2006年開始,將灣仔的石水渠街一帶幾棟舊房子加以活化和保育,這裡有“藍屋”、“黃屋”和“橙屋”,都有超過80多年歷史,也是目前保留得較完整的舊“唐樓”。 
 




我童年就住在石水渠街的另一邊;堅尼地街的一棟三層樓房裡,我在這裡出生,在這裡受小學教育,渡過了整整22年。這天我與女兒一道到這處故地重遊,除練習拍攝取景外,還向女兒介紹我的童年經過。 
 

堅尼地街與石水渠街並列在灣仔這保育區中,50年代父親就與親戚友人共同租下這棟房子,類似“藍屋”這樣的唐樓,辦起“勵群學校”,一所私營的小學,辦學一直維持到70年代;我因利乘便,就在父親辦的學校裡受教育至小學畢業,我記得這區有兩家私立學校,除了父親興辦的勵群學校外,還有一家就是在石水渠街的漢明學校,兩家私校都是小學,規模相若,學生都是街坊子弟為主。 
 

學校有3層樓,共有4個課室,那時私人辦學得不到政府的資助和重視,辦學條件很差,課室是兩級共用,雖然如此,勵群還是培養出不少傑出的人材,其中一位就是在60年代蜚聲國際音樂名家─姜成濤,就曾經在勵群學校就讀過。 
 

我的家白天是學校課堂,晚上就就地取材,課室的書桌就是我們的床了,因此,全家人的床就是“朝拆晚排”。學校門前周圍都是舊房子,樓下鋪面都是小五金家庭式工廠,還有木箱工場,製成的木箱成品都堆放在學校門前,我少年時也是頑童一名,經常與同學街坊小孩一起捉迷藏,一次不小心撞著木箱,左邊眼角爆裂出血,急壞了老祖母,現在我的左眼眉角還留著一道深深的疤痕,記載了童年的頑皮經歷。 
 

學校的4個課室分別設在3層樓,那時學校未有電鈴設備,上下課就得靠打嚮掛起來的銅鐘,這個銅鐘我仍然保留著,它已有60多年的歷史,也算是古董文物了,我在回憶祖母一文中提到;她常帶我姐倆到石水渠街與街坊朋友聊天,石水渠街可算是我們童年時嬉戲的地方,童年時在石水渠街中間有一大明水渠,“石水渠街”就是以此作為街名,水渠下流水不斷,水自山上流下,直至維多利亞海,水渠下面還有不少大石,夏天時,小孩都會走下水渠嬉水捉蝌蚪和小魚,直至1962年溫黛颱風正面吹襲,大雨衝擊下,石水渠街被山上的泥沙大石淹蓋,政府才把這條明渠填平,修整為暗渠,自此,石水渠街就不再見到“水渠”了。 
 

我跟女兒介紹“藍屋”,它的樓上是民居外,樓下就是酒鋪和南貨鋪,小時候我還常常到這兩家店鋪買南貨腐乳和買煮菜用的燒酒、醋等,而緊貼著“藍屋”背後的是慶雲街的“黃屋”,我的童年好友兼同學Rebecca就住在其中,居住在這區的中學同級同學還有一對容姓姊妹花,現在大家都各奔前程,不知身在何處了。 




石水渠街還有多元化的小商店,有租賃自行車(單車),中學時我與同學偷學單車,有次還被父親碰個正著,回家被痛罵一頓。石水渠街還有一座古廟─北帝廟,至今仍然保留得很好,祖母拜佛,她經常會到這廟上香祈拜,隔壁原來是一片空地,現在已擴建成“石水渠公園”。這天早上還看到很多街坊在這裡休憩運動,童年時經常打預防針的“醫院分局”,已變為福群會了。 
 

石水渠街的對面馬路正是準備保育活化的灣仔街市,旁邊的露天“大排檔”,現在已蓋起了高樓大廈,兒時的灣仔,只能在回憶中裡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