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周日( 118 ),我隨老伴一同參加培僑中學校慶暨校友會聯歡晚會,今年是培僑中學創校63周年,比新中國成立還早了3年,最初成立的辦校資金多是由東南亞華僑集資而來,現在已是香港直資教育機構之一,其中培僑書院中學學生會考成績優異,位全港名校(Band 1)之列。 
 

老伴吳肖梅是培僑第22屆校友,她在培僑經歷過超過十多年光景,經過小學、中學、預科課程,而且家中幾位姐妹、兄長都在培僑畢業,可算是忠誠的培僑“擁躉”。每年校慶活動,她都積極參加,對母校感情非常深厚。 
 

這次是我首次跟著老伴出席,受到校方主人家的熱情款待,被安排坐在主家席上,同桌除了培僑老校長吳康民(現為培僑教育機構董事長)外,還有曾鈺成校監,現任校友會會長及一眾名譽會長,嘉賓就只有兩位,一位是來自日本神戶中華同文學校校長愛新翼,另一位就是我了。 
 

當晚出席的校友眾多,筵開50多席,非常熱鬧,聽老伴說;這次若然遲誤了登記報名,就遭到滿額而錯失出席機會,她的大姐就是因為這緣故,只有留待明年再參加了。 
 

老校長吳康民在餐會致詞時,特別介紹了主桌上的兩位嘉賓,愛新翼校長的神戶中華同文學校,是由 梁啟超 先生在1899年提倡創辦的,是現在日本有名的學府。我卻被吳校長介紹為“培僑女婿”,經營亨達金融行業,是金融專家,也是“政治家”,並且向大家介紹我在今年初出版了一本名為“馬英九必修的十堂課”的書,是為官、領導人都有必讀需要,他還向大家講述8月時,他委託北京友人將此書轉送國家總理溫家寶,並且得到溫總理親筆回信,表達對吳校長的關心。老校長的當眾鼓勵,我有點受寵若驚,我離“政治家”要求還有很遠距離,只不過是在台灣時間多了,對台時局利弊多了一點了解認識,未有想到老校長這樣高調的表揚,我自當繼續努力,不負他老人家的期望。 
 

提起老吳校長,他是我父親鄧毅生摰友,相識交往自50年代,是我的世叔輩,當年父親與友人在香港灣仔堅尼地街創辦勵群學校,是一所小規模的小學,父親愛國家,有民族氣節,辦學精神一絲不苟,學生、家長都是附近街坊,大家都有著很密切的關係,我也是在此處完成了小學階段,學校自1949年創立至70年結束,父親與我姨母一直堅守教育事業崗位,為坊眾、為教育事業付出畢生努力。 
 

當時正是在港英殖民統治下,私人辦學條件非常艱苦,父親堅持教育事業,為教育培養街坊學生,堅持了20年,那時培僑中學在跑馬地朗園山,兩校同屬香港東區,因此,因學界來往認識而結為老朋友,吳校長喜歡寫文章,他以“李化生”筆名寫了好幾本學術小冊子,父親在我小學時候就送給我閱讀,豐富了我對學術的知識。 
 

提到老吳校長,記得在1965年中,我印象非常深刻,那時剛好是“東江之水越山來”,父親身患重病,卧病在床,醫藥費用突然增加,加重了家庭的負擔,壓力非常沉重,就是此時此刻,老吳校長知道父親病況,他親自到我家探望老父,並且慷慨地送贈了數佰港幣以解家裡燃眉之急,這種患難見真情,父親經常掛在嘴邊,時常提醒我不要忘記老吳校長的義助精神,每次我想起這件事,對他都肅然起敬,是我們後輩學習和敬重的,這件事可能老吳校長早已忘得一乾二淨了,對我來說卻是畢生難忘之事。大家可能會問;幾佰港元算是甚麼?按現在標準大概可以吃一頓晚飯,但當時父親是家庭的經濟支柱,全家工資收入只有一佰貳拾元,幾佰元等於是幾個月的工資,而且教育界生活都非常艱苦,教育工作者都貫徹 魯迅 先生“吃的是草,擠的是奶”的精神,為培育下一代付出了辛勞心血,所以當時吳老校長所資助的不僅僅是金錢,更是代表著教育界朋友的關懷和支持。 
 

藉此機會表白我對吳校長的謝意,也衷心祝願老校長身體健康!祝願培僑愛國教育事業萬古長青! 

父親親手題寫 贈與吳校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