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海濱大道的酒店過了一夜,次日起來,我迎著清晨的海風,漫步在繁華的新城商業區。依海灣而建的海濱大道非常寬闊,道路兩旁包括馬路上的分隔島都植滿棕櫚樹,像一把把大陽傘,將大道變身成一條綠樹成蔭、環境優美的濱海公園,路邊更擺放不少具有阿拉伯風格的雕塑品,充滿藝術氛圍,並蓋起許多涼亭,方便遊人休憩乘涼。

商業區內一座挨著一座的商業大廈,高聳入雲,是酒店、百貨商店和餐館的集中地。這些新建的高樓就如一堵高牆,把後面低矮的舊建築遮擋住。此刻時間尚早,路上未有熙來攘往的熱鬧情景,往來的遊人和車輛寥寥無幾,商業區有點冷清的感覺,反而鴿子和海鷗卻聯群結隊,在草地和沙灘悠然自得地飛翔和覓食。

吉達的北面,是沙特王室斥資200多億美元打造的新城,新城中心有座建築特別引起世人的矚目,那就是正在趕工建設中、耗資達13億美元的「吉達塔(Jeddah Tower)」。它從2014年開始動工,預估在2018年完成,建成後這座高1008米、近170層的大樓,將超越迪拜的哈里法塔,成為全球最高的摩天大樓。沙特王室的果敢與豪氣令世人瞠目結舌,驚嘆不已。

我曾聽聞吉達古城有一則傳說:上帝創造的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其墓地都在沙特境內,而「眾生之母」夏娃的墓地正是在吉達城。我本來打算去參觀一番,可是司機說墓地面積並不大,又建有圍牆,加上並沒有文字記載和標誌,視野所及的不過是一堆隆起的土丘,是否真的是流傳中的夏娃墓地,至今仍是一個謎。而亞當的墓地,傳說就在麥加東邊的米納(Mina)一間清真寺內,更不容易找到了。我聽罷只好打消走訪墓地的念頭,轉往吉達的另一好去處——阿爾巴拉德(Al-Balad)老城。

老城阿爾巴拉德建於公元7世紀,當時已經是朝覲者進入兩座聖城的唯一海港。公元16世紀,這裡又曾被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占領和統治過,城內保留著豐富而多元的歷史文化,並於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中。

原本古城以城牆包圍,並有城門4座,如今徒留一座古城門供後人憑弔,不過近年又重建了兩座,至於圍牆則經受不住歷史的洗禮,早就煙銷灰滅了。為了保留古物,政府撥出巨款,在城內大舉動工修葺,計畫耗費五年時間維修古城,使得阿爾巴拉德古城得以重現昔日的光華。

城區的面積不大,短短半天時間就可以把老城走一遍。讓我留下最好印象的是其中500多棟兩百多年歷史的房屋,當我漫步城內,彷彿穿越了歷史隧道,回到16到17世紀的阿拉伯世界裡。

導遊建議遊古城前,最好先參觀兩所博物館,一所是由著名老建築Nasseef House改造成的,另一所是吉達市博物館(Jeddah Municipality Museum)。如此一來,可以對吉達古城多點認識。館內介紹阿拉伯人傳統的生活面貌,也陳列很多來自外國的珍藏、文物和珠寶等。

不過我來到的這天遇上祈禱日,博物館都關門不開放。我只好踏上凹凸不平的大理石和花崗岩路面,鑽進古城裡的曲折巷弄。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古老的清真寺(Al Shaf’i Mosque),它的裡裡外外正在進行全面修葺。古寺曾遭遇多次水災,地基已然下陷,連宣禮塔都殘破不堪,要把它重新翻修復原,恐怕得花很長的時間和功夫。

那些遺留下來的房屋,儘管屋身破敗,卻依然最有可看性。建材很有特色,用上了珊瑚,並以木板加固,所以近看牆身並非平滑的,而是凹凸不平。木雕鏤空設計的窗台非常顯眼,窗花的木紋圖案十分美觀精緻,富有鄂圖曼時代的夢幻風格。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每棟房屋的窗框、大門、門鎖、門扣甚至門耳都各有不同。

聽導遊解釋,這些鏤空的窗台具有多種功用,除了增添房屋的美觀外,還有通風和透光的作用,更有隔開外界的用途,屋內的女子得以隔著鏤空的窗戶觀看外面的世界,同時遮掩住外人的目光,這樣的設計與印度齋浦爾「風之宮」的設計非常相似。

古城的窄小巷弄像蜘蛛網般互相連接,一拐彎或見小廣場,又或是清真寺,隨處藏著驚喜,古色古香的街燈,更是讓古城散發出一股古樸的魅力。最受歡迎的非市集(Souk)莫屬,總是令旅客樂不思蜀、流連忘返。大小商店雲集,售賣各種沙特特產,如乳香(Frankincense)、辛香料、椰棗,它們被稱為沙特「三寶」。吉達人跟其他中東地區的人民一樣喜愛黃金飾物,市集內當然少不了黃金店鋪,不過規模就比我在迪拜所見還小得多。

古城原來的居民因為60年代發現石油,大部分搖身變為新貴巨賈,紛紛外遷到新的富人區,留下來的歷史「遺產」,則成為大部分來自周邊也門、敘利亞和巴基斯坦移民的居所,每棟房屋內住滿多戶人家,這個區域也變成了新移民的集中地。

至於市集的商店老板,換上敘利亞人經營,購買當地特產、漂亮的頭巾、黑長袍或傳統手工紀念品等,都得小心挑選,以免會買到貨不對辦(貨物與樣本不相符的意思)的冒牌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