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子離開拉巴斯後,穿過El Alto小城,沿著高原公路繼續前行,約70公里之外,玻利維亞著名的古印第安文明遺址──蒂瓦納庫(Tiwanaku)就在眼前。

 02 (2).jpg

古城的位置在的的喀喀湖邊約20公里的高原荒野上,介於玻利維亞與秘魯兩國之間。這裡海拔高約3900米,我一進入遺址區域內,就感到胸口有些悶,高原上含氧量很低,我不得不放慢腳步,適應氣候。

首先來到的是遺址前面的博物館,了解一下古遺城的文化歷史。館內陳列巨型的神像和部分出土的陶器和木乃伊等。根據資料考證,公元前1500年人類就在這帶群居和耕植,從原本一座小村莊逐漸發展壯大成為蒂瓦納庫帝國,帝國全盛時期疆土覆蓋到今天的玻利維亞、秘魯、智利和阿根廷,對這些國家地區的文化藝術有很深遠影響,這遺城則是蒂瓦納庫帝國政治、宗教、文化的重要城市。

01 (1).jpg

01 (2).jpg

帝國瓦解後,古城也遭到荒廢,西班牙人對這片土地的侵略與殖民則進一步摧毀這座遺城,將城內的石塊搬去搭建教堂、房屋,徒留一堆頹垣敗瓦。直至1960年代,政府才開始進行修復整建。

根據考古學家的推斷,古老的蒂瓦納庫帝國是一個「文明」社會,它的發展依靠政治和經濟的影響力,而非仰賴戰爭武力的擴張,和古今中外許多帝國的擴展方式大相逕庭。

可惜的是並未發現蒂瓦納庫人留下絲毫的文字記載,這可苦了考古學家們。經歷逾半世紀的研究,他們依舊設法破解這個遠古的印第安文明。到目前為止,遺城仍不斷進行開掘考古。

02 (1).jpg

02 (3).jpg

遺城基本上由幾個重要建築組成,其中規模最大、最宏偉的建築是一座高約16.5米,長203米,寬192米的阿卡帕納金字塔(Akapana Pyramid)。它的外層由光滑的安山岩覆蓋,經過長年累月的外露,近90%的表層都已剝落,登上金字塔的階梯也飽受磨損而破爛不堪。基於安全的考量,導遊強烈建議我不要登上塔頂,我於是放棄這次「欲窮千里目」的機會。

03 (2).jpg

03 (3).jpg

03 (5).jpg

03 (6).jpg

03 (7).jpg

金字塔旁有個28 x 26米的四方形大坑洞,感覺像一座游泳池,它是座挖地而建的半地下神殿(Semi-Subterranean Temple)。中央豎有一根巨型的紅岩柱石,導遊告訴我,那是蒂瓦納庫人傳說中的神祇維拉科查(Viracocha)。我走近一看,看見柱石雕刻著一個頭戴冠冕、身穿長袍的人形,雙手擺在胸前,身體兩側還雕刻著彎曲的長蛇,彷彿從地上蜿蜒攀爬到維拉科查的身上。雖然石像飽受風沙侵蝕,然而肖像的面容依舊顯得祥和恬靜,又流露出一股令人懾服的力量。

04 (4).jpg

04 (6).jpg

04 (7).jpg

04 (8).jpg

04 (17).jpg

兩塊帶有紋路的石碑豎立在它旁邊,雖然不知道上頭的紋路到底記載了什麼,也或許是對神祇的歌頌吧!

04 (10).jpg

半地下神殿四周圍的牆壁是由大小不一的紅岩砌成,契合得天衣無縫,石牆上每隔一段距離,就矗立一根逾數噸重的筆直大石柱。不過最令人望而生畏的是牆上175個榫接的人頭(Tenon-heads),這個頭像比石牆的顏色稍淡,是用較為鬆軟的火山岩石作材料雕刻而成,有些頭像已面目全非,有些則依稀還能辨出它們的輪廓,可以看出每張臉孔都不盡相同。這些牆上的裝飾代表什麼意思?含有什麼玄機?這些未解之謎仍舊是給予考古學家的考驗。

04 (12).jpg

04 (18).jpg

04 (21).jpg

我記得半年前曾在墨西哥瑪雅古文明遺址中見過類似這樣鑲嵌在牆上的頭像。憑兩者文化之間的接近,又或許可以大膽推論它們可能是同出一脈,或曾經受過彼此文化的影響。

大卡拉薩薩亞神廟(Temple de Kalasasaya)就更有具有代表性了,它是蒂瓦納庫人舉行宗教祭神儀式的場地,由於四周以堅固的石牆包圍,所以保存得較完整。

04 (13).jpg

04 (16).jpg

05 (12).jpg

05 (15).jpg  

神廟裡有一道「太陽之門(Gateway of the Sun)」是此處最著名的古跡,號稱「世界最偉大發現之一」,是按4:3的比例用一整塊巨大安山岩雕鑿而成,據說原本外層鋪上金光燦爛的黃金,卻因西班牙人的尋金夢,使得門上的黃金全部被削去,徒留下光滑的安山岩,讓人聽了又是氣憤、又感唏噓。

05 (6).jpg

05 (5).jpg

門框上下左右都留著清晰的雕刻,刀法細緻,有神像和各種花紋圖案。導遊仔細向我介紹它的奧秘:太陽門上端門楣中央刻一個人形浮雕,頭部有24條呈放射狀的線條,可能代表著陽光,使得有些學者認為這是太陽神,但有另一派的人認為這應該屬於創世神維拉科查。中央浮雕的兩邊各自刻有三排共48個浮雕,上下兩排有著人的外型,中央那排則是兀鷹的頭,它們手握權杖,面朝中央。

05 (3).jpg

05 (17).jpg

05 (18).jpg

05 (7).jpg

根據考古研究結果,太陽門上的浮雕是代表蒂瓦納庫人對宇宙天象的理解,以及深奧的曆法計算,可以展現古印第安文化的精髓。

太陽門前面是中央庭院,是一座石墓宮。古人非常聰明,在這麼大的遺城裡,地下鋪設了整齊的管道和排水口,用來疏導雨水。

06 (1).jpg

06 (2).jpg

傳說在每年的春分和秋分,太陽的第一道曙光會準確無誤地射進門中央,隨著旭日冉冉昇起,光線逐漸延伸到庭院中央。然而,經過西班牙人的摧殘後,這座太陽之門重新被發現時已經破損不堪,盡管經過修復,恢復了舊貌,但位置已遭到挪移,不復見曙光穿越「大門」的奇觀了。

遺址四周可見到不少巨型的石像石碑,造型各有不同,是不同年代的產物。遺城內還分有不同階級的居所建築,地板的岩塊上留下明顯的接榫坑洞痕跡,很可能曾經裝有金屬鉚釘之類,種種跡象可以推斷古人具有相當的建築水平。

06 (5).jpg

06 (7).jpg

06 (8).jpg

 

06 (3).jpg

06 (4).jpg

我在外頭見到一堵橫七豎八,胡亂堆砌起來的石牆。導遊向我解釋,考古研究認為蒂瓦納庫人在過去的某個時間點修建城市時,不知是否遭遇天災,或其他突如其來的事故,使得他們立即丟下手上的工作不顧。到底是何原因令他們落荒而逃,放棄家園,一下子讓古城悄然消失呢?這點又與我在智利復活節島上遇見的情境相當雷同。

06 (10).jpg

06 (11).jpg

06 (9).jpg

臨離開遺城時,導遊遙指城外一大片長滿雜草的小山丘,表示那是考古學家仍未開發的古文明遺址。我衷心期盼能早日有更多的文物重見天日,揭開這個文化的神秘面紗,讓人們對這個神秘的遠古文明帝國有更多的認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