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日前我剛從北京文玩商店「文房一號」搜羅回一件鎏金擺件,叫做「犀牛望月」。

店內的小妹妹店員說,此乃清代的製成品,設計成一隻獨角犀牛翹首回望背後祥雲上的皎皓明月,造型維妙維肖,形態逼真,金光燦爛的鎏金並未褪色,依然閃亮如昔。
 


 

 
「明月」是一面可移動的銅鏡,過去做為女主人梳妝用的鏡子,不過時日久了,鏡面生出一層銅綠,光澤不再,已無法再用。

 



 
小妹妹提及「犀牛望月」造形擺件在傳統上是非常吉利的,因為「犀牛」與「喜牛」具有諧音,中國很多地方的地標建築和大宅都刻畫了類似的主題,如山西祈縣的喬家大院裡,就有一座用東南亞鐵梨木精雕而成的「犀牛望月」鏡,體積相當龐大,另外在徐州一座數百年的古橋上也有類似的雕刻。
 
「犀牛望月」源自中國的神話:話說犀牛本來是天宮的一位神將,受玉帝旨意,來到凡間傳達起居規範,要求人民要「一日一餐三打扮」,也就是要求人民要重禮儀,少食甘味。可是犀牛到了凡間後,被花花世界滋擾了心神,誤將玉帝旨意變為「一日三餐一打扮」,因而觸怒天威,被玉帝貶下凡間,但因牠思念過去天宮的生活,每到夜晚就翹首仰望天上明月,「犀牛望月」源自於此。
 
此外,又有一說是出自成語「吳牛喘月」,來源為南宋劉義慶所著的《世說新語‧言語》,原文是:「滿奮畏風,在晉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實密似疏。奮有難色,帝笑之。奮答曰:臣猶吳牛,見月而喘」。原來晉武帝時,朝中一位大臣患有風濕病怕吹風,見到朝北的窗子用琉璃作屏,雖然做得很密實,但看起來很稀疏,結果該名臣子見了一臉為難的樣子,被晉武帝戲言嘲笑。臣子回答說,他就像江淮的水牛,見到月亮疑是太陽,因牠懼怕酷熱,結果不停喘氣。這句成語現在則是比喻遇事疑神疑鬼而感到害怕。
 
我這件擺件是鎏金製品,所謂的鎏金,其實就是將金和水銀合成金汞齊(金和水銀的合金),塗於銅器表面後加熱,水銀蒸發掉,留下來的金就牢固地附在銅器上面,歷久不褪色。這種工藝始於春秋戰國時代,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採用這種技術的國家,歷代對它的稱呼有很多種,像是「金塗」、「黃塗」、「鍍金」、「飛金」、「金錯」等等。
 
我打算更深入了解鎏金技術,上網查詢資料,才發現這種在金屬表面貼金的傳統手工藝技術需要不少工序。首先,將銅、銀器的表面打磨清洗,若有油脂或氧化物等髒汙,得要清除乾淨。接下來將金和水銀用一比七的比例合成金汞齊這種像泥膏一樣的液體合金,並將其均勻塗抹在器物表面,再用炭火溫烤,使水銀蒸發,就留下金層。最後再拿工具打磨,讓鍍金層與器物結合得更牢固,並且磨成光亮的表面。
 
玩賞古物之時,既重溫成語故事,又學會了鎏金的製作過程,豐富知識,真是一舉數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