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昂(Rouen)曾是法國第二大城市,與聖女貞德同樣也結了不解之緣,如果說奧爾良是貞德帶領法國軍民揚威的地方,那麼魯昂就該是法國人民悲傷欲絕之處了。

1431年5月30日,聖女貞德就是在這座古城的舊市集廣場(Place de Vieux-Marche)被火刑處死,殉難於此。

奧爾良之行後,我繼續前往魯昂,探尋女英雄的故事。

舊市集廣場上豎立了一根高高的十字架,稱作「貞德火刑紀念柱」,原來就是貞德被火燒處死的地方,一旁還見到一尊貞德的石雕塑像。廣場中還建起一座聖女貞德紀念教堂,外型是一艘倒轉的維京船,設計相當現代化,不過教堂裡面十六世紀的彩繪玻璃卻來自二戰期間被摧毀的聖文生教堂,是第一代法國最好的文藝復興作品。








 
教堂對面還有一家民間博物館,保存當年貞德率領法國人民抗擊英軍的信札和文件,還有很多蠟像、模型和場景,敘述貞德短暫卻輝煌的一生。我也進入內繞了一圈,緬懷這位受尊崇的女英雄。

 






司機向我介紹魯昂與巴黎同在一條塞納河(River Seine)上,魯昂在河下游,距巴黎僅150公里,過去是海上貿易繁榮的城市之一,也是一座具有千年歷史、充滿古跡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小城。經典長篇小說《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的作者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就在這裡誕生,不過我至今尚未翻閱過這本號稱「最完美的小說」。

魯昂與奧爾良一樣,無法倖免於二戰的戰火,幸而戰後重建的古城仍然保留著秀麗古樸的風格。

我漫步於舊城區,狹窄石板街兩旁是諾曼第風的木桁架木屋(half-timbered houses),這類木桁架木屋在德國境內的許多城鎮隨處可見,源自南德,外牆沒有上釘,而是在木料上加工,木料有的凸出,有的凹入,特點是用卡榫技術拼合而成,外面再刷上鮮艷的顏色,讓古城顯得格外富有魅力。司機還補充道:木桁架屋的上層歪歪斜斜,是因為過去政府按樓層面積計算收稅,上面的樓層是計稅後才加蓋,雖避開了課稅,外牆卻因此歪歪曲曲。




 
沿著大時鐘路(Rue de Gros-Horloge),我見到魯昂的地標之一,一座哥德式的鐘塔,鐘塔的兩側都可見到色彩瑰麗的巨大機械鐘,拱形的通道頂部有著精細複雜的雕刻。由於鐘塔本身沒有現代化的電梯設計,雖可登上鐘塔俯瞰全城景色,卻非常考驗腳力,必須拾級攀上。

 




 
鐘塔前面是一座比奧爾良聖十字教堂更為宏偉的聖母大教堂(Cathedrale Notre-Dame),擁有火焰哥德式的尖頂和高塔、精緻多樣的雕刻石像。教堂大門已經用高科技清洗過,重現潔白的大理石,使雕像圖案更加漂亮。就連畫家莫奈也曾鍾情於這座宏偉的大教堂,還特別住在教堂對面的屋子,描繪出近三十幅以它為主角的油畫。

 




 
數座古建築環繞著大教堂四周,舊司法廳(Palais de Justice)是16世紀火焰哥德式代表作,非常精緻。還有皇宮療養院(Hotel-Dien),和重建後的聖圖安教堂(Eglise St.-Ouen)等古跡。


 
擔心錯過午餐,我匆匆結束古城遊,乘車沿著草地農舍順路而去,來到一座農莊水車餐廳(Le Molin de Fouges),司機推薦此處的餐食價廉味美,每逢假日,門庭若市、座無虛席。我享用農村風味的午餐後,在清幽美麗的餐廳外面,欣賞水車輪轉、水閘流水潺潺的悠閒鄉村景色。

 

 



司機接著把我帶到附近的吉溫尼鎮(Giverny Village),著名畫家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曾在這裡住了43年,使小鎮名揚於世,成為旅客非到不可的景點。

 

 
1883年莫奈搬進這棟農舍,改建成畫室和花園。小樓裡除了陳列莫奈的代表作品外,還有很多日式版畫和佈置,我這才得知莫奈也喜歡和式風格的藝術。
 
 


 
這位畫家尤其熱愛大自然,把房子前面變成了一座「百花園」,我從二樓窗前向下望,樓前大花園百花齊放,欣欣向榮,翠綠的草地和樹木襯托各種花朵爭妍鬥艷、色彩繽紛。




 
從「百花園」的一隅穿過林木交織而成的隧道,就進入了蓮花池的區域,池塘上一座綠色的日式小橋與兩旁垂柳渾然成一體,池上漂浮著紅、白、黃色的蓮花,水面倒映著樹影,彷彿把我帶進莫奈1899年的名畫──「睡蓮、綠色的和諧」(Water-Lily Pond, Symphony in Green)裡。




 
我走出莫奈的靈感後,順沿著塞納河,回到聲色繁華的大城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鄧予立 的頭像
    鄧予立

    鄧予立看世界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