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加古城的教堂、博物館眾多,呈現古歐洲的文化氛圍。市中心還有一座13世紀建成的圓頂大教堂(Dome Cathedral),經歷多番修建,巴洛克式和哥德式的建築風格已混為一體,在當時是波羅的海諸國中最大的教堂,甚至曾是世界第四大教堂,顯赫一時。教堂最為出名的是內部一座共有6,718管的大型管風琴(The Dom Organ),華麗氣派,深具皇者風範。

 
  

我發現圓頂大教堂的塔頂豎有一隻金色公雞,不僅如此,另外如聖彼得、聖約翰等古老教堂塔頂,也都立有這樣的金雞。好奇打聽之下,才知道這金雞可是當地的吉祥物,市民認為公雞啼叫三遍,天就亮了,把魔鬼驅走。


 
除了心靈、宗教上的涵義外,其實它還有另一用途,就是「風信雞」,或者叫「風標」,是表示風向的標牌。公雞上塗有兩色,一面是金,一面為黑。金色代表順風,漁船可進入港口,若風把公雞吹至黑色,則表示逆風,不宜進港。大教堂的塔樓高聳入雲,方便船員從老遠就可以留意風向,卻也變成里加的獨特裝飾了。
 
有趣的是,大公會(Great Guild)對面一棟建築的屋頂上,豎立的不是金雞,反而是一隻黑貓,特別與眾不同。原來在舊時德國人歧視拉裔商人,不准他們參加公會活動,於是一位拉裔商人在對面樓頂架起一隻怒目豎尾的黑貓,而且把尾巴對著大公會以示抗議。經過一段長時間的官司,該名商人終於同意將貓轉向,他也被允許重新進入公會了。


 
里加的市府廣場就在舊城的中心地帶,廣場中央立了一座羅蘭石像(Statue of Roland),威武地手持長劍,另一手扶著盾牌。羅蘭深受德國人尊崇,據說他是一位公正的法官,因此成為正義和自由的化身,這也證明拉國同樣受德國文化影響。不過這座石像是2000年才製成的複刻品,本尊被收藏在聖彼得教堂內。


 
石像守衛著身後的「黑頭會所」(House of Blackhead),這座經過重建的文藝復興風格建築在17世紀屬於黑頭兄弟會所有,與愛沙尼亞提到的組織是同一個,都是單身未婚的外地海員聊天飲酒的會所,現在也已經改為博物館了。會所外牆的武士威風凜凜,十分生動,甚至還有舉劍屠龍的造型。上方有個金與藍相間的天文鐘,整座古典主義的建築充滿著歐羅巴的迷人色彩。內面的博物館保存著原牆基、文物、藝術品等,還有珍貴的歷史文本,記錄著里加的歷史。
 




 





 

 
圍繞著市政府廣場的還有市政府辦公室、現代建築博物館等。廣場本身直至現在仍是慶典活動場地。據導遊描述,每年的七、八月,廣場的熱鬧氣氛與威尼斯廣場不遑多讓呢!
  

第二天的行程不在里加城內,車子一路開至Rundale市區,著名的倫達爾宮(Rundale Palace),是一位公爵的夏季行宮,宮殿內的佈局與法國的凡爾賽宮如出一轍,連後花園都是法式。不過在雪景襯托下,形態優美,依舊令人驚嘆不已。宮內有間白廳(While Hall)是最大的廳堂,浮雕設計以小孩為主題,分為春、夏、秋、冬四季,較為一新耳目。另外,宮殿內難得見到不少來自中國的瓷器,估計是八國聯軍掠奪的「傑作」吧!許多房間都有不同的顏色主題,不變的是房間一角都有一座巨大的陶瓷物品,圖樣繁複,原來是一種大概在北歐和北亞一帶使用的暖爐,也被稱做俄羅斯式暖爐。
 






 






 
拉脫維亞不但教堂多,連堡壘也多。導遊先後帶我參觀古堡多處,較有印象是建築在山丘上的包斯卡城堡(Bauskas Pils),除碉堡外其餘仍在修建中,是政府加速發展旅遊事業,把古物活化的結果。

 
 
午餐就地在古堡附近一間古色古香的餐館享用。導遊推薦我試飲當地烈酒,酒味如茅台,香濃易入口。另外,拉脫維亞畜牧業也很發達,肉類食品價廉物美。

 

 
至於當晚的晚餐,也依著導遊的介紹到酒店附近的一家餐館。臨別晚餐的菜色包括鵝肝、鹿肉、松菌等,色香味俱備。一整夜,餐館別無其他客人,猶如被我包館,意外地獲得「帝王式」的享受。




 
在拉脫維亞的行旅中,最難得的是認識了這位導遊。他是個專業營養師,金融海嘯使政府收縮開支,他成為裁員對象。據他說明,目前許多年輕專業人員夏天留在本國,冬天則轉到瑞典、丹麥另闢戰場。
 
他知道我喜歡收藏「波羅的海黃金」──琥珀,主動帶我周遊琥珀商店,讓我飽覽琥珀珍品。我們還因而結為朋友,回港已好幾個月,他還持續為我遍尋「黃金」,儼然成為我琥珀業務的代理商。


 
波羅的海三國遊確實開拓了我的眼界,不僅是從未見過的雪景、森林、駛過冰封萬里的海面等等令人難忘的經驗,更豐富了對這些地方的人文、歷史知識。幾位導遊們皆推薦夏日波羅的海三國的風光,讓我惦記在心,期待他日選擇夏季重遊,見識不同於銀白雪地的綠色新世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