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我離開了文藝氣息濃厚的布拉格後,按原訂行程前往完全陌生的波羅的海三國,依次先到最小的愛沙尼亞(Estonia),接著是最大的立陶宛(Lithuania),最後是拉脫維亞(Latvia)。
波羅的海(Baltic Sea)面積約42萬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半鹹水海域,平均深度卻只有約55米,緊連在一起的波羅的海三國正位於東岸,隔海相望的對面,就是北歐四國的芬蘭、瑞典、挪威和丹麥,相距很近,可以稱是「北歐的南大門」。此外,三國又與白俄羅斯、波蘭、俄羅斯邊境接壤,是東西方文化的通道,在軍事戰略上處於重要位置,引起歷史上各國侵略者的魚肉和欺凌。
二次戰後,由於三國屬於前蘇聯社會主義的陣營,被披上一層神秘的面紗。又由於地理的特殊關係,一直被前蘇聯視作重要的戰略基地,對外幾乎是封閉的,外界對三國了解甚少。
90年代前蘇聯陣營解體,盟國紛紛脫離獨立,而且積極與外界接觸,特別是加入成為歐盟的成員。過去是前蘇聯最小加盟共和國的波羅的海三國,相繼在1990年和1991年宣佈獨立,成功加入北約組織,尋求軍事上的支持,經濟上也向歐盟靠攏,愛沙尼亞還率先在今年1月加入歐元區,開始用歐元代替本國貨幣,加促與歐洲的經濟聯繫。
三國的人民大多都是公元前4000年至2000年間來自波羅的海沿岸的移民部族,各有自己的語言和宗教信仰,與鄰近的芬蘭關係最深,所以語言多能跟芬蘭語相通。同時,三國對國民教育都很重視,水平相當高,許多人民都能使用超過兩種語言。尤其三國都己加入歐盟,為了與世界相通,開放旅遊大門,發展旅遊事業,改善本國的經濟發展,我來到這兒,單靠英語已足以應付、通行無阻了。
放眼歷史,三個國家的命運何其相似,有過中世紀漢薩同盟的輝煌時期,又曾經歷過非常黑暗、受外國長時期侵占和管轄的日子,可說是災難重重,卻又不屈不撓、勇敢堅強。而各自獨特的文化藝術、自然風光,散發與其他歐洲國家的不同風情。我早從旅遊資料上獲知此處極富魅力,值得一遊,卻一直未有機會。這次籌劃已久,又得到亨强旅行社的悉心安排,才能一償多年所願,使整個行程更加順利、更多姿彩。
此行只有短短7天時間,卻走遍了波羅的海三國的首都;愛沙尼亞的塔林(Tallin)、立陶宛的維爾坦斯(Vilnius),和拉脫維亞的里加(Riga)。正巧是春寒時分,波羅的海仍然是冰封萬里的雪地,一片白雪蒼茫的銀色世界。我這位來自南方的旅客,覺得非常新鮮,邊走邊看周遭景緻的同時,也讀著輝煌和災難交織的「三國誌」,興趣更濃。雖然距今己時隔多月,但三國之旅歷歷在目,彷彿才剛發生,引起無限美好的回憶。
- Sep 19 Mon 2011 13:53
【老鄧與歐洲】冰封萬里行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