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別過藍山,我匆匆趕到離此地不到80公里的傑諾蘭鐘乳石洞(Jenolan Caves ),它是一大群鐘乳石洞群穴,形成的時間已超過34千多萬年. 是一處珍貴的鐘乳石洞窟 .目前只有對外開放6個溶洞,就是盧斯卡洞( Lucas Cave) 河洞(River Cave), 奇夫利洞(Chifley  Cave), 巴爾寺洞(Temple of Baal Cave),東方洞(Orient Cave),和絲帶洞( Ribbon  Cave) 

 


 



 通往傑諾蘭溶洞的山路,彎彎曲曲, 傑諾蘭洞路(Jenolan Caves Road) 是依崖壁而處,蜿蜒而上,沿途風景如畫, 不過此時天突然下起大雨 周圍視線不佳,司機也不敢輕忽,一面注視前方迎面而來的對面車,另一方面小心翼翼的依著曲且窄的山路前進.結果居然花上一個多小時的時間才能到達. 一個巨型拱門洞口(Grand Arch),它就是神秘傑諾鐘乳石洞的入口處。



從外面看拱門洞口,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當我們車子進入洞口,卻是別有洞天,我才發現洞內最高處有24公尺之高,寬敞到可以容納810輛大型的遊覽巴士.車子在穿越拱門洞口後, 只覺眼前一亮,一棟顏色鮮艷的古老排屋, 就在面前,兩旁樹木翠綠,山壁的瀑布急瀉而下,仿佛回到陶淵明(桃花源記);”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雨勢稍減 ,我顧不上濕身,馬上到售票處,此時已剩下當天入洞參觀的最後兩場,我不加考慮,選擇進入奇夫利洞內參觀, 它是眾溶洞中最小的一個,走完全程約1小時,只有690公尺,洞內攀爬梯數約有421, 是老少咸宜的洞內參觀活動。 

奇夫利洞的入口處, 就在大拱門口洞口附近,入洞參觀人數有限制,且要有講解員陪同,一面說明,一面會按著參觀路線的亮燈,營造出鐘乳石洞的神奇特別效果。
 




奇夫利洞在1880年被JEREMIAH WILSON發現,為紀念澳洲前總理RT HON J.B Chifley MP ,
命名為奇夫利。它也是首例在洞內鋪設電燈,把洞內照明。當一進入這溶洞內,眼前就有一個叫"瑪丹娜"石室( Madonna  Chamber),石室足可容下百人, 一塊如人形般"瑪丹娜"的鐘乳石就放置石室中間,此洞最有特色處是有一塊如"龍"頭的鐘乳石,有鬚有角, 非常相似, 講解員沿途分亮著不同顏色的燈,增加氣氛,洞內鐘乳石千姿百態,奇形怪狀, 有齊天大聖的定海神針”,果實纍纍的花菓山”, 有懸垂下來像燦爛盛開的花朵, 又像竹筍般拔地而起, 把大自然界的力量儘情表露出來 ,講解員拾起一塊鐘乳石,將洞內燈光關掉,亮起手電筒,照亮這塊石 , 它晶瑩剔透,如水晶一樣,如此絢爛美麗。

「定海神針」鐘乳石


「龍首」鐘乳石



鐘乳石(Stalactite )的形成;最重要是靠水和時間;這裡的鐘乳石群,是經過數億年的時間在水的力量下雕琢,才成為如此珍貴的作品

  

 



奇夫利洞有鐘乳石(Stalactite,還有不同形狀的石筍(Stalagmites) , 石柱(Columns),岩洞珊瑚(Cave coral , 水晶花(Cave  Crystals),石樹枝(Helicites)  .岩洞圓珠(cave  Pearls )和石披肩(Shawls)等.洞內的岩石仍不斷的運動,解說員說明,石柱上已有變化,有水滴的累積,因此鐘乳石仍被自然的雕刻家"繼續打磨雕琢中",數年後又出現另一個令人驚奇的形狀, 洞內的鐘乳石呈現白色和棕黃色, 粗糙,凹凸不平.我不顧講解員的規定,多次撫摸乳石, 感覺到那冰冰涼涼,且帶有水滴的石。

 
參觀結束後,回酒店後立即上網尋找鐘乳石的成因資料,也上了一堂自然地理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鄧予立 的頭像
    鄧予立

    鄧予立看世界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