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這處有著2500年歷史,景點多不在話下,而且還處處有故事、傳說和神話。

 

我走過了“古真娘墓”和“孫武子亭”後,到了虎丘中心點,見到一塊天然形成的大磐石,岩石由南向北傾斜,“平坦如砥,氣勢雄偉,中有兩岩石凸起,頂面平坦,四壁如削”,非常罕見。我攀登上千人石上,見到滿處松柏樹,又見到多座亭閣,隔不遠處就是劍池,仰望虎丘斜塔,這樣的境色既開朗又壯麗。

 

“千人石”顧名思義,大石足可容納千人,導遊在細說千人石除了形狀奇特外,岩石還有一種特別的暗紫色,地質上是屬於流紋岩,是古世紀火山爆發,熔岩向地面四圍流動,冷卻後凝結成石,因為岩石地帶有石英、長石、鐵、鎂等礦質,所以才呈現暗紫紅色。不過傳說中是吳王闔閭死後下葬,繼位的夫差擔心建造的工匠洩露“帝墓”玄機,把千多名工匠騙至石上,待他們酒醉後,將他們全部殺害。一時血流成河,血水滲透在岩石中,而變為永不褪色的千人石,導遊還說每逢陰雨天,紅顏色就更為鮮豔耀目,有千人鬼魂不散的傳說。

 

上面是一個殘暴的說法;而另一則傳說,相傳東晉時有位叫生公的名僧,來到這裡講道,但當時的禪寺主持不讓他進寺內講道,只讓他在岩石前講經,所以石上也留下了唐代書法家李陽冰的“生公講臺”四個大字,在旁有蓮花池,池中有一石刻有“點頭”兩字,就是說生公不顧壓力,堅持自己信仰,他的講道精彩之處,使頑石都能點頭,有詩為證:“海上名山即虎丘,生公遺跡至今留。當年說法千人坐,曾見岩邊石點頭。”另外,千人石上還豎立著兩座石幢,分別叫金剛經石幢,另外叫佛說大佛頂陀螺尼經石幢,是明代留下的古跡。


 






看到這麼多的古蹟、美景當前,我忙找機會拍照,一時忘了形,不小心留意岩山隙縫,摔了一跤,把在旁的遊人嚇了一跳,連忙催前相救。抬起頭來,就見到二仙亭、石亭,就在“虎丘劍池”和“千人坐”中間,有一對相當工整的對聯:“
夢中說夢原非夢,元裡求元便是元。”是為紀念兩位赤腳大仙呂洞賓和陳摶在此顯聖跡而建的。

 

我自山門走到虎丘中心,路程只不過是半小時左右,每個勝景古跡令我留下來聽講解卻超過一個小時,才進入“虎丘劍池”,“假虎丘真劍池”是流行的傳說;據稱這四個大字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所書,大家覺得“虎丘”二字沒有“劍池”二字寫得傳神漂亮,說四字中其中二字並不是顏真卿真跡。又有一說法是暗指古墓秘密,因為闔閭墓的劍次的兩邊都是懸崖陡立的峭壁,是天然形成的,虎丘的後山則是人工土壘建成,有掩蓋古墓的目的。

 


走入“別有洞天”就是“劍池”所在地;相傳闔閭墓就藏在“劍池”深處,闔閭下葬時還有利劍三千陪葬,但這千百年之謎,至今仍未見分解,仍是疑團一片。紅色兩字“劍池”是書法家王羲之書寫,字體如鵝一般的舒展和豐盈,原因是王羲之非常喜歡鵝,他的某些書法筆勢是從鵝的神態中得出書法的靈感,另一邊四個藍色大字“風壑雲泉”就是出自宋代書法家
米芾手筆。既遊虎丘又欣賞書法,很有意思。

 





最後我才走到最高點,看到虎丘塔,它建於隨仁壽元年,古塔高有七層,呈八角形,是磚建樓閣式寶塔,塔外面裝飾精緻,不過塔而出現向東北傾斜,主要是年份已高,塔身下的地基是浮土,所以經受千年的地下水、雨水滲透,才致古塔已有2.8度的傾斜,現在已是重店的保護文物,登塔就免問了。

 



我繞古塔一後,就沿山路下山,走過“陸羽井”,一睹茶仙取水煮茶的井,水卻是混濁不堪了。我們慢慢走出山門,見到圍著的山塘河,蘇州現在已變身為工業城,但見河水污染,垃圾漂浮河中,蚊蟲滋生,導遊小姐雙臂早已被蚊子偷襲成功,紅斑遍遍,當年白居易建立起來的勝地,真是要好好珍惜,提倡保持環境衛生很有必要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