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動身去齋浦爾前,我在倫敦時向原籍印度的Bashir請教日常的社交禮儀,以免在當地鬧出笑話。原本以為只有幾個重點要留意,一問之下才知道非常複雜、繁瑣,一點都馬虎不得。
Bashir先讓我學會說「Namaste(那摩斯戴)」,意思是「您好」,是印度人日常見面的問候語,我一連十多天不停地使用,發音也變得標準多了。
這句問候語算是最簡單的了,除此之外,和朋友打招呼時一般可以將雙手合十於胸前,或者舉起右手,切忌舉起左手,因為他們認為右手是潔淨的,左手是骯髒的。雙手合十的方式還有長幼之分,對長輩要高放,放在額前;對平輩就平放;對晚輩則放得更低,以示尊敬、對等和關懷的分別。
最令我不習慣的是對特別尊敬的長輩,還有摸足、吻足的禮數。聽Bashir講,現在這種摸足、吻足的習慣已有所簡化,就是先蹲屈身體,用手觸摸長輩的腳,然後再用手摸一下自己的前額,這樣就算是施過禮了,不然要伏下身體,觸摸一雙沾滿灰塵和散發異味的腳,實在是太強人所難了。
還有一點,是Bashir一再叮囑的,遇到女士,若對方不主動伸出手,千萬不要跟女士握手,只需要雙手合十或點頭示意就可以,尤其在婚禮上,切記不可用西方的禮儀與新娘握手或擁抱,就算與新郎握手,也只可使用右手。
印度人對客人非常熱情,客人到訪時會獻上花環迎接,花環上的花串越大,表示客人的身份尊貴。有時還會在客人前額兩眉中間,用硃砂點上一個圓點,表示對客人的祝福,這種「吉祥痣」叫做「提拉克(tilak)」。提拉克的樣式有很多種,大小也不同,有時是一個點,有時則為花紋或其他圖案;除了祝福之意,另外也有宗教方面的意涵。另外還有一種叫「繽滴(bindi)」,以往只有已婚婦女才可點或貼在眉心,不過現在因為看起來美觀,就連未婚女性也可以點上,當作裝飾之用。
除此之外,我參加第一個晚上的婚宴活動中,主人家還特地請來女彩繪師,為我們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作手繪(Mehndi)。她使用一種叫指甲花(Henna)的植物,混合丁香油、檸檬、咖啡、紅茶、砂糖、香料等材料,製成深褐色的糊狀顏料,放進圓錐形的筆形袋中,在手臂或腿上描繪圖案。這種彩繪不僅是單純的美感而已,還帶有祝福和辟邪的涵義。在主人家的盛情邀請下,我和Bashir都不例外,讓彩繪師在手上塗繪簡單的花紋圖案。
彩繪師僅僅用上幾分鐘時間,就迅速在我手上繪好兩朵美麗的花形圖案,等到糊狀表層風乾,顏料漸漸滲入皮膚後,再用水沖洗掉,手上會留下淺褐色的圖案,一直保持十多天。等到我這趟行程即將結束時,美麗的「印花」才告消失。只可惜沒有機會將手上的圖案帶回香港,讓親友同事們一起欣賞彩繪師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