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2011)年聖誕節假期,我飛到澳洲中部的北領地(Northern Territory),這裡有座在1987年被聯合國同時列為世界文化及自然遺產的烏魯魯─卡塔丘塔國家公園(Uluru-Kata Tjuta National Park),不僅是澳洲的熱門旅遊點,更能夠在此探索原住民阿男姑人(Anangu)的「聖山」。
 
澳洲中部是一大片沙漠地帶,但並非想像中的黃沙漫漫,紅色的沙土是它的特色,因為含有豐富的礦物,尤其是鐵礦,因此呈現紅色。不僅如此,紅土之上還有廣闊的植披,一望無際是三齒稃、沙漠橡樹等灌木。紅土之下則有地下水,為植物提供了水源。
 
在這片紅土大地上,數萬年來孕育著原住民阿男姑人,據資料記載他們是由Pitjantjatjara和Yankuntjatjara兩族組構而成。此行的導遊小徐曾補充說:阿男姑人的祖先屬印度尼西亞後裔,六萬年前自印尼南移到此地,不過這樣的說法仍未得到證實。烏魯魯和卡塔丘塔岩石群就是他們棲息和繁衍子孫的聖地,兩處的部分地區仍禁止旅遊人士進入,是原住民神聖祭禮的地方。
 
我從雪梨出發,航程三個多小時直達尤拉臘機場(Yulara Airport),此時正是澳洲炎夏季節,我一下機就感到熱浪逼人。導遊小徐將我接到離機場不遠的艾爾斯岩度假村(Ayers Rocks Resort),這兒是公園區內唯一的住宿地,不僅有多間酒店,還有餐廳和購物中心,被形容為沙漠中的綠洲。

 

 


 
我下榻的Sail in Desert酒店外觀很有特色,一排平房上覆蓋許多巨型白帆帳篷,遠看宛如一列沙漠行舟,加蓋帆布帳篷不單外觀好看,主要是阻隔猛烈陽光的曝曬,也可以防沙暴,設計兼具美觀和實用性。








 
導遊小徐來自上海,是港台知名武打明星陳惠敏的外甥,由於他經常來往香港,大家更多了一份親切感。幾天來,多虧他沿途詳細介紹,讓我增添不少對當地民情風俗的認識。
  
小徐提到這裡平均氣溫為攝氏35度以上,中午更高達45度,不宜戶外活動,以免中暑不適,所以每天中午12時至下午3時都安排休息時間,外遊則分為早上和傍晚兩個時段,還要提防出沒在沙漠的蛇蟲,我也留意到酒店大堂到處放置捕蟲陷阱,裡面盡是形狀可怖的甲蟲。




 
經過中午的休息,下午3時一到,我們準時開始首訪「聖山」。
 
第一站來到卡塔丘塔,又稱做奧加斯岩(The Olgas)。我們先從公園區的步行徑(Kata Tjuta Dune Walk)遠觀卡塔丘塔岩石群的風景。澳洲政府為了保護自然環境,不惜耗費鉅資設置觀景台和保護區,園內環保工作做得非常好,每年逾40多萬人次來到岩群旅遊,都無損園景,衛生設備也很充足,沿途不見垃圾棄置。



 
 
從遠處觀看,一片平坦荒漠上,這個由36塊巨大圓穹形岩塊組成的岩群像奔跑中的象群,形狀千姿百態。而在陽光照耀下,岩石呈現褐紅色,更顯出一番不凡的氣勢。在原住民語言中,卡塔丘塔是「很多顆頭」的意思,從外型來看,也頗能理解這種稱呼所為何來。

 






 
根據地質學的考察,褐紅色的卡塔丘塔和烏魯魯都是地殼運動的結果。話說6億年前,造山運動把海底的山脈向上擠堆,成為現在位於公園區內的阿瑪迪斯盆地(Amadeus Basins),還堆擠出幾個沖積扇。而在3億年前,造山運動再度發威,又將沖積扇堆擠上海面,然後經過長年累月的風蝕,遂出現這幾座巨大岩塊。
 
除了傾斜聳立的卡塔丘塔岩群,和垂直矗立的烏魯魯岩之外,另外尚有一塊平頂山,叫做康納山(Mount Conner),面積比烏魯魯大3倍,小徐說它們屬於「姐妹岩」。不過平頂山在80年代已被私人收購,不再開放作旅遊景點,所以並未宣傳。兩天後趕赴帝王谷的途中,小徐特地將車停下來,讓我得以見識到平頂山的廬山面目。



 
 
想要近距離欣賞卡塔丘塔,有兩種步道可以選擇,我們挑了2.6公里長的步道(Walpa Gorge Walk)漫步其上,另有一條風之谷(The Wind Valley)路線,由於需耗費4小時,只得放棄。
 

 
Walpa Gorge Walk步道滿布碎砂石,兩側岩石矗立,高聳入雲。每塊岩石的曲線和形狀,以及它在光影下的變化,都飽覽無遺。步道盡頭是個V字形的峽谷,前面則有一泓清澈潭水,周圍植物生長茂盛,除了灌木叢外,還有不少稀有的遠古植物。
 







 
結束近兩小時的谷道漫遊後,眼見夕陽即將西下,我們馬不停蹄趕往著名的烏魯魯日落觀賞點(Sunset Viewing Area),準備欣賞血紅如火的烏魯魯日落奇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