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離開宮殿區後,眼前景色煥然一新,一片層巒疊嶂,幽壑縱橫的山,完全是不同的山區景況,避暑山莊的山巒區正好擋住寒風自西北方侵襲,起到調節山莊氣候的作用。 

我們為了爭取時間多看更多景點,唯有取遊覽車代步,作蜻蜓點水式到山巒區和湖區一遊。遊覽車沿著林蔭山徑順山勢蜿蜒而上,先到馴鹿坡,遍地是豐茂的草,長得像茸茸如綠毯一樣,是鹿群覓食生長的地方,繼而再到另一個景點,二馬道,這處是山莊最高處,我們下車四處取景留照,還未顧得上聽導遊小姐的解說,我已被面前山巒起伏的景色吸引著。 
 





我們沿導遊指點的方向望去,只見重重山巒,處處仙境,奇特的山石形成了一道道天然屏障,保衛著清皇朝的避暑行宮,我看到一柱擎天,上粗下細,上指蒼藭,下臨絕壁,形狀似捧鎚的磬鐘峰,又叫捧錘山,旁邊臥著一塊蛤蟆石,昂首縮腹,欲騰空飛躍上藍天之勢,一旁是盤腿而坐的羅漢山,安然穩坐在山谷之間;再望過去,看到形態甚似的僧帽山,像一頂僧帽平放在山頂上,兩山之間橫架著一道天橋,這就是天橋山,另一邊是雞冠山,它翹首報曉,太多神奇又美麗的自然景色,我當然不肯坐失取景良機;只是群山距離太遠,又未有帶備長攝鏡頭,待下次重臨“仙景”時,一定要做好準備,盡情把美景留住。 
 

其實研究奇山怪石成形原因;主要是承德屬內蒙古台背斜與燕山沉陷帶地帶,經過長達7000多萬年前的造山運動,不同時代的地層隨著地殼的移動上升為陸地,形成低山斤陵的地質單元,經岩漿及水中二氧化碳的溶蝕作用,才造成了這樣千姿萬態的形狀,再經過長期的風化剝蝕,各種奇峰、絕壁、奇石就出現在眼前。 
 

導遊還很詳細地向我們說出每個山峰的動人故事和種種傳說,更添上了它的神秘色彩,特別是磬鐘峰,小伙子漁夫和龍女的愛情故事,更為動人。 
 

“二坡道”原是士兵騎馬巡邏的坡道,沿著避暑山莊有一堵長長的虎皮牆,把莊園圍住。接著我們乘車至另一康熙十六景中的第十六景─“風泉滿清聽”,這是一處幽深憩靜、溪泉流淌、樹密草深,當輕風吹過,樹響草鳴,是皇帝當年向皇太后請安時居處。 
 

“青楓綠嶼”在山莊北岭的“南山積雪”和“北枕雙峰”所在的兩峰之間,這處山巒起伏,東臨懸崖,西面山坡,是一座建築在山腰間的一組別致的園林。
 

遊覽車自山區走至平原區,平原區又分三部分,東邊是萬樹園,種有百年的古榆、古柳、古槐、樹枝茂密,是皇帝圍獵的場地,西部為試馬埭,綠草如茵,在此策騎奔馳更是心曠神怡。我和佳玲也站上皇帝御筆“試馬埭”碑上,留下到此一遊足跡,放眼望向大平原,一望無際的草地,有“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大漠氣派。另一部分就是以文津閣為主的大型建築組群了。 


 

文津閣仿浙江天一閣而建,是清代的藏書樓,導遊小姐又向我們講解文津閣的建築特色,它坐北朝南,從外面看來是兩層樓,而實際是三層,中間夾層用以藏書籍,古樓前堆放看多假山怪石,樓前面有古水池,古人的這樣設計既美化環境又有防護功效,一舉兩得。 
 

經她指點,可見到天下奇觀“日月同輝”的景象,我們站在閣前,向池中望去,只見一輪新月在池水中抖動,轉身抬頭仰望天上仍是碧空晴天,麗日高懸,真是古人的設計心思精細,原來是在“閣”對面假山洞穴開了一個像彎月的缺口,陽光通過缺口折射到池中即出現此奇景,據說是皇帝考考和紳的一道設計難題。著名的《四庫全書》就曾經藏在“文津閣”內。 
 

接下來就是遊湖區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鄧予立 的頭像
    鄧予立

    鄧予立看世界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