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結束了“華僑華人回家看世博”的盛會後,大隊人馬各分散到其他六條旅遊訪問線,原先我準備參加到山東的訪問團,卻臨時有事要滯留上海處理,事件妥善處理後,難得有一天休閒時間,乘機獨個兒跟團再到有千年歷史的江南水鄉─烏鎮訪遊一番。









2005年我曾到過烏鎮,那時覺得它是一處樸實的古鎮,不過商業味道很濃,到處都是擺攤小賣,大剎風景破壞原來古貌,還有垃圾遍地,不夠清潔,河水非常混濁,參觀景點的管理亦不夠完善。這次舊地重遊,真有士別三日,刮目相看的感覺,大概因為上海世博而整頓,讓世界遊客留下較佳印象。 
 

我乘車自上海出發,沿途經過高速公路,滬杭高速公路整齊,路面平坦,屬甲級公路,此路自1998年正式通車後,已縮短了上海到杭州的車程,及後在2008年再加以拓寬公路,早在2009年年底已完成,正好趕及在上海世博會開幕前重新投入服務,全線變為8車道,減低了塞車之苦。高速公路兩旁已植了樹木,假以時日,會成為林蔭大道,環保意識大有提高了。

我花了足兩小時就直抵烏鎮,現在烏鎮已是大陸各地旅遊的熱門地,又逢世博會在上海舉辦,只見入口處擠滿了來自各省市的旅客,在門前要拍照留念,要爭取有利位置就不容易了。進入鎮內,左右都有沿河邊小道,聽到導遊喊著“要發財的走右邊,要升官的往左邊”,原來右邊就是財神灣,前面有座小小的財神廟,供奉著文財神爺,所以才有這樣的分別。我朝前方看過去,只見河邊一條小船,載著一根豎起長竹杆,一位身穿白衣的人在掛在杆上,表演著不同的攀爬動作,重現當地的習俗“蠶祭”,小船叫做“蠶船”,習俗已有千年以上,烏鎮地處江蘇、浙江兩省,集水陸交通之利,為江浙一帶商人聚集之地,而且江浙都是我國著名的蠶鄉,盛產蠶絲,每年清明至穀雨時分,四方八面的農民趁著農閒,齊集鎮上,到烏鎮寺廟燒香祈福,祈求蠶桑豐收,在杆上表演壯漢就仿效著蠶蟲往高處上爬,吐絲結繭,這是一種傳統節日儀式,也是烏鎮其中一種特色表演之一,另一種就是皮影戲,剛好皮影戲表演已移到世博會上海館內,這次就無緣看到了。 


講到蠶絲,過去舊社會每到蠶蟲吐絲結繭後,蠶農就要忙於把蠶繭賣給蠶商,蠶繭有時限性,時間過長,蠶蛹就會破繭而出,這樣蠶繭就只能報廢,而不能作抽絲用途,因此,無良的蠶商就利用時間性而壓價收購,迫蠶農以低價賤賣,極盡剝削手段,現在政府則設法保障蠶農利益,固定收購價格,以前的剝削已不再複見了。
 
 

仿古的絲織,染布廠都有保留原貌,使我們瞭解蠶絲到紡紗到布匹,到染藍的過程。另外,“三白酒”是這裏有名的酒,古酒坊保存如昔,見到米酒的釀制巨大蒸籠和釀酒過程介紹,“三白”就是“白米、白水、白麵”而釀成,因而稱為“三白酒”,酒屬烈酒,酒香易入口,醇厚清香,香甜可口,我嘗了一口,到喉嚨時已有燃燒感覺了。“三白酒”是農民過春節時,用來款待客人,這酒還有“杜搭酒”之稱,當地還有民謠“貓屎芋艿杜搭酒,客人吃了不肯走”。 

 


 
 

烏鎮民居臨河而建,傍橋而市,市內的通路已經再沒有攤販擺買紀念品和土特產了,保持了古市的潔淨和樸實原風貌,不愧是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的寫照,導 遊姜 小姐說烏鎮是保持原古貌最好、最大的水鄉,相比朱家角和周莊有過之而無不及,還有著與它們所沒有的臨水建築─水閣。水閣就是古居民的建築,居屋一半建在岸上,另一半用木樁或石柱支撐建在河面上的建築,水閣的特點是有三面臨河,空氣流通,陽光充足,夏天居民可以納涼,冬天可以曬暖,這裏的水閣不少已是百年古跡了,所以烏鎮又被稱為是“中國最後的枕水人家”。烏鎮在2007年已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單內。 
 

這裏是文學巨匠茅盾(沈雁冰)先生出生和生活過的地方,我踏進他的故居,是他早期創作的地方,著名的著作“子夜”、“春蠶”、“秋收”和“林家鋪子”都是我們求學時代喜愛的讀物,其中“春蠶”就是以他家鄉江南作背景描寫農村在帝國主義的壓迫中走向破產經歷。這樣的著作,現在很多年青一輩恐怕還未有讀過。
 

我沿著烏鎮走了一圈,就在“翰林府第”餐館午餐,菜式很有當地特色,有羊肉,是湖羊,是在江南飼養的羊,臭豆腐當然少不了,還有白魚,刺多肉嫩,再品嘗杭白菊茶,寫意得很。午飯後我還乘興坐著小船,繞烏鎮水道一圈,兩岸樓閣,柳枝垂倚,小船穿過“逢源雙橋”,這天氣特別好,陽光把石橋倒影在河面上,很有詩意,周圍的古跡古鎮,有點像回到古代一樣,有著才子佳人卿卿我我互相傾慕的浪漫意景,構成一幅幅江南水鄉的圖畫,令人身心舒暢,彷佛進入了另一個桃源世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