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麥加是全球數以億計穆斯林教徒心目中的聖城,我雖然心嚮往之,卻限於沙特國家的法令,無法進城參觀,實在是非常可惜。

這次我往返山區景點途中,曾兩次經過聖城。城外的路標寫著「非穆斯林教徒禁止進入(No Entry for Non Muslems)」,除阿拉伯文外,還加上英文、法文、德文、義大利文、日文、韓文等其他6種文字,避免外國人士因為語言不通而引起誤會。

我有次在北京時,與熟悉當地的老朋友聊起,他說到沙特若想進入聖城、聖蹟等地方,辦法只有一個,就是成為穆斯林,此外別無他法。穆斯林不僅可以無礙地進入麥加,還可以到大清真寺朝覲天房克爾白(al-Ka'bah)。

**由於此行無法進入麥加聖城內攝影,因而本篇中多數照片出自於維基百科


2008年的朝覲,朝覲者在麥加的大清真寺(禁寺)聚集。
Al Jazeera English - Al-Haram mosque, 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2.0, 連結


麥加禁寺
由 Omar Chatriwala of Al Jazeera English - A Last day of Hajj - all pilgrims leaving Mina, many already in Mecca for farewell circumambulation of Kaaba, 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2.0, 連結


然而難得到沙特一趟,我很想把握此行機會多走多看,便向司機保證我願意承擔「闖城」風險,如果因此發生不愉快事件,我自行負責,也可以多付小費給他作為補償。不過無論我如何遊說,都未能改變他的心意。他表示警察會隨時檢查護照和證件,若沒有註明穆斯林身份的話,一定遭到驅逐或處罰,這項規定不僅針對觀光旅客,就連外國使館官員以及採訪的外國記者都無例外,勸我不必嘗試。最終我只得懷著失望的心情悵悵而返。

麥加的位置在沙特西部,群山環抱的山谷裡,地勢低窪,降雨量低,終年高溫乾燥。根據《可蘭經》所述,麥加的歷史可以遠溯至西元前兩千年,阿拉伯人的先知易卜拉欣(也就是亞伯拉罕,傳說為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共同始祖)和其子伊斯瑪儀(以實瑪利)在此建造了克爾白。先知穆罕默德時期之後,麥加更成為所有穆斯林最神聖的地方。至今每年在朝覲期間,就有超過三百萬人進入,加上平日的副朝和非朝覲的群眾,那就更多了。單靠朝覲等活動,就能夠帶旺當地的酒店業、旅遊業、餐飲業,更帶動了經濟發展。政府近年不斷進行舊城區的修繕,並建起新城區,許多現代化的建築,如雨後春筍,改變了古城的外貌。


通往麥加的公路上的麥加門(Mecca Gate)


其實早在先知穆罕默德誕生之前,麥加就已是駱駝商旅的市集和交易中心。奇怪的是麥加缺水少雨,為何能夠成為阿拉伯半島一處商業集中地呢?這就不得不提起被教徒奉為聖泉的「滲滲泉」了。

滲滲泉(Well of Zamzam)在阿拉伯語即「水流聲」的意思,關於它的傳說有多個版本,而最為普遍流傳的是先知易卜拉欣遵照真主的旨意,將妻子哈吉爾和幼子伊斯瑪儀單獨留在沙漠中。為了尋找協助和飲水,哈吉爾7次往返賽法和麥爾沃兩座山丘之間,卻始終未能尋到水源,真主有感於她的愛心與信念,當她帶著絕望的心情回到幼兒身邊時,伊斯瑪儀在地上用力蹬腳,一股清泉突然從地下源源不絕湧出,這就是滲滲泉的由來。

穆斯林朝覲的其中一個儀式,就是在賽法和麥爾沃兩座山丘之間來回走或跑7次,仿傚哈吉爾來回7次尋找水源的故事。幾年前,政府甚至在兩座山丘間修建一條長約400公尺且有空調的長廊大廳,方便朝覲的教徒行走。

長廊中央提供年長或行動不便者使用(Sa'yee For older)
By Aiman titi - Own work, CC BY-SA 3.0, Link

而到過滲滲泉的穆斯林朋友告訴我,他們會飲用聖泉之水,有些信徒還將聖水盛裝起來,帶回去當作餽贈親友的禮物呢!

滲滲泉的男性專用區,女性在另一區(The Zamzam Well's location for men. The location for women is separate.)
By Yousefmadari at ml.wikipedia - Transferred from ml.wikipedia to Commons by User:Sreejithk2000 using CommonsHelper., Public Domain, Link


在滲滲泉的東南面,就是穆斯林歷史上第一座清真寺──天房克爾白。

據《可蘭經》說,克爾白是真主「為世人創設的最古的清真寺,確是在麥加的那所吉祥的天房,全世界的嚮導」(《可蘭經》3:96),經此一說,其神聖的地位就不言而喻了。

克爾白立於禁寺中央,不但是穆斯林教徒朝拜的正方向和朝覲中心,也是伊斯蘭教文化的中心,被教徒尊為「天房(The House of God)」。克爾白是一座立方體的殿宇,長約12米,寬約11米,高13米,以花崗岩為建材。目前所見到的克爾白,已非數千年前先知易卜拉欣所造,而是經過多次修葺過的。

克爾白
Aiman titi - 自己的作品, 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連結


克爾白的四角都有不同的名稱,分別是北面的伊拉克角、西面的沙姆角(敘利亞角)、南面的也門角(葉門角),以及東面的黑色角(黑石角)。黑色角是以一塊「天降黑石」的聖物為名,是信徒必到之處,上頭鑲嵌一塊微紅泛褐色的黑石,直徑約30厘米,其實是一塊隕石,目前外表用銀框包圍固定,以妥善保護。相傳此石是易卜拉欣留下的聖物,據伊斯蘭的傳說,黑石最初落至地球時是白色的,後來由於人類的罪惡而逐漸轉變為黑色。每當信徒在環繞天房朝覲時,都會模仿當年穆罕默德撫摸和親吻黑石。

被銀框固定的黑石
Amerrycan Muslim - 自己的作品, 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連結

 

克爾白
1、黑石 2、大門 3、排水溝 4、克爾白的基座 5、哈提姆 6、大門與黑石之間的牆 7、易卜拉欣的腳印 8、黑色角(黑石角) 9、也門(葉門)角 10、敘利亞角 11、伊拉克角 12、基斯瓦 13、標記出巡遊的起點與終點的大理石條紋

Original uploader was Mbenoist (M. Benoist) at fr.wikipedia - 從fr.wikipedia轉移到共享資源。, 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連結


為了保持天房的純淨神聖,平時會以黑色的錦緞帷幔覆蓋,上面有金絲線精繡的《可蘭經》經文作為邊飾,這種帷幔叫做「基斯瓦(Kiswah)」,聽說光是使用的金線就耗費約100多公斤的黃金,真是價值連城。過去曾有一段時間,基斯瓦是在埃及製造的,並以麥哈米勒(一種用駱駝牽拉的轎車)專程運到麥加進行更換。不過目前已經改由麥加當地的一座工場專門製作了。

基斯瓦每年會進行更換,朝覲期間,沙特國王親率國家官員和宗教領袖,邀請外交使節、國際友人一起出席更新基斯瓦的儀式,典禮非常隆重。換下來的舊帷幔會分割成小塊,當聖物分贈送給來觀禮的教徒。

克爾白聖殿內同樣莊嚴神聖,以三根巨大的柱子支撐,內牆的下半部和地板都以大理石鋪設,牆的上半部用綠色的布幔覆蓋,上頭也用金銀線繡有《可蘭經》的經文。

克爾白是穆斯林最神聖的地方,而親臨麥加和天房朝覲也是每個穆斯林一生中必須完成的事。我非教徒,麥加、天房對我而言,既神秘又遙不可及,一切的認識只能從書本報章、網路和朋友口中獲得。

也或許有那麼一天,沙特政府會向非穆斯林開放聖城、禁寺和克爾白,而讓我有機會親眼見到它們的真面目,親身體會在穆斯林心目中至聖的地方是何等的莊嚴肅穆,令人敬服。

arrow
arrow

    鄧予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